急性心包炎
推荐科室
心血管内科
概述

        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是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肿瘤、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

        心包炎常是某种疾病表现的一部分或为其并发症,故常被原发病所掩盖,但也可以单独存在。

病因描述
(一)感染引起的心包炎: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等;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 (三)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心肌梗塞、夹层动脉瘤、肺栓塞、胸膜炎等; (四)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尿毒症、痛风等; (五)急性非特异性; (六)物理因素引起:外伤,放射性。 (七)药物引起的心包炎:如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苯妥英钠、青霉素、异烟肼、保泰松和甲基硫氧嘧啶等。
症状描述
(一)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1、症状:心前区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可尖锐可呈压榨样,可位于心前区或胸骨后,与呼吸运动有关。 2、体征:心包摩擦音是其典型特征。 (二)渗出性心包炎 1、症状: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症状,为端坐呼吸,身体前驱、呼吸浅速、面色苍白,可由发绀。此外尚可有发冷、发热、心前区或上腹部闷胀、乏力、烦躁等。 2、体征:心脏叩诊浊音界向两侧增大,心音低远,可出现奇脉,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及下肢水肿等。 (三)心脏压塞 快速心包积液可引起急性心脏压塞,出现明显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脉压变小和静脉压明显上升,如心排量显著下降,可产生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等。 若积液积聚较慢,可出现亚急性或慢性心脏压塞,表现为体循环静脉淤血、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升高、奇脉等。
检查
1、化验检查:取决于原发病,感染性者常有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沉增快等炎症反应。 2、X线检查:对纤维蛋白性心包炎诊断价值不大,对渗出性心包炎有一定价值。 3、心电图。 4、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包积液简单易行,迅速可靠。M型或二维超声心动图中均可见液性暗区以确定诊断。 5、磁共振显像:能清晰地显示心包积液的容量和分布情况,并可分辨积液的性质,低信号强度一般系病毒感染等非出血性渗液;中、重度信号强度可能为含蛋白、细胞较多的结核性渗出液等。但此检查费高,少用。 6、心包穿刺:可证实心包积液的存在并对抽取的液体作生物学(细菌、真菌等)、生化、细胞分类的检查,包括寻找肿瘤细胞等;抽取一定量的积液也可解除心脏压塞症状;同时,必要时可经穿刺在心包腔内注入抗菌药物或化疗药物等。心包穿刺的主要指征是心脏压塞和未能明确病因的渗出性心包炎。 7、心包镜及心包活检:有助于明确病因。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作出心包炎的诊断,然后需结合不同病因性心包炎的特征及心包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等资料对其病因学作出诊断。 鉴别: 1、早期复极综合征; 2、急性心肌缺血。
并发症
本病常合并心肌炎和心内膜炎。其它并发症主要决定于病因,如并发于急性心肌梗塞、恶性肿瘤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则预后严重。如为结核性或化脓性心包炎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包括必要的心包穿刺抽液或心包切开排脓,可望获得痊愈。部分可遗留心肌损害和发展成缩窄性心包炎。
治疗
急性心包炎的治疗包括对原发疾病的病因治疗、解除心脏压塞和对症治疗。 1、患者宜卧床休息。胸痛时给予镇静剂,必要时使用吗啡类药物或左侧星状神经节封闭。 2、风湿性心包炎时应加强抗风湿治疗。 3、结核性心包炎时应尽早开始抗结核治疗,并给予足够的剂量和较长的疗程,直到结核活动停止后一年左右再停药,如出现心脏压塞症状,应进行心包穿刺放液;如渗液继续产生或有心包缩窄表现,应及时作心包切除,以防止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4、化脓性心包炎时应选用足量对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并反复心包穿刺抽脓和心包腔内注入抗生素,如疗效不著,即应及早考虑心包切开引流,如引流发现心包增厚,则可作广泛心包切除; 5、非特异性心包炎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有效,如反复发作亦可考虑心包切除。 6、心包渗液引起心脏压塞时应作心包穿刺抽液。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