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癣
推荐科室
皮肤性病科
概述

        手足癣是指皮肤癣菌侵犯掌,足跖,指间皮肤引起的感染。主要是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与絮状表皮癣菌。通过接触感染,因共用面盆、脚盆、脚巾、手巾、拖鞋及澡盆而迅速传播,手癣常由足癣感染而来。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往往是夏季发作或加重,冬季气候干燥时减轻或症状消失。 

 

病因描述
手足癣大多是真菌中的癣菌所引起,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
症状描述
(一)鳞屑水疱型: 为成群或疏散分布的米粒大小水疱,疱壁较厚,不易破裂,多发生于指趾、掌跖及其侧缘。疱液干涸后脱屑,自觉瘙痒。 (二)浸渍糜烂型: 主要发生于趾间,特别是3~4及4~5趾间以及趾腹侧面。由于局部潮湿多汗加上真菌寄生,使得表皮浸软发白,因瘙痒摩擦,表皮脱落留下红色剥裸面,常易继发细菌感染有异臭。本型多在炎热夏季好发。 (三)角化过度型: 常发生于掌跖及其侧缘或足跟部。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粗糙、脱屑、干裂,常在寒冷冬季易发。
检查
1、镜检:刮取鳞屑,挑取疱液加10%koH镜检,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但角化增厚型手癣直接镜检阳性率低,需反复检查。 2、培养:取鳞屑或疱液接种于沙氏琼脂上,保温培养,2周内有菌落生长,根据菌落形态和镜下特征可以鉴定菌种。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鉴别: 不典型的手足癣易与汗疱疹和癣菌疹以及慢性湿疹混淆。可根据病情的发展和治疗反应进行鉴别,真菌检查阳性可确诊。
并发症
继发感染。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尽可能寻找病因,并去除;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等; 3、避免易致敏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①鳞屑水疱型:选择刺激性小的霜剂和水剂如复方联苯苄唑霜或溶液等; ②浸渍糜烂型:选用粉剂,如咪康唑粉或枯矾粉,有渗液给予醋酸铅溶液、硼酸溶液等湿敷,皮损干燥后再涂抹刺激性小的霜剂和水剂; ③角化过度型:选用剥脱作用强的制剂,如复方苯甲酸软膏,必要时封包。无论何种药物都应耐心坚持治疗1-2个月。 2、内用药物: 病程久者或局部治疗效果差者,可选择内用药物。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2~4周,但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另外,当手足癣伴有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