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推荐科室
血液科
概述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的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睡眠时加重,可伴发作性血红蛋白尿和全血细胞减少症。我国北方多于南方,半数以上发生在20-40岁青壮年,个别10岁以下以及7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多隐袭缓慢,以贫血,出血为首发症状较多,以血红蛋白尿起病者较少。

病因描述
本病是一种获得性多能造血干细胞疾病,致病因素可能有化学、放射线或病毒感染等,致病染色体突变,发生异常干细胞株,其增殖、分化生成的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共同缺陷。由于GPl锚磷脂缺乏,CD59和CD55等补体调节蛋白不能连接于细胞膜,使红细胞对补体的敏感性增加,发生血管内溶血。
症状描述
(一)贫血:98% 的患者有贫血,由于贫血可见面色苍白、口唇色淡、而廓苍白及甲床色淡。部分患者皮肤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呈苍白带暗褐色,病程长者色素沉着更明显。 (二)黄疸:由于溶血,47%的病人在病程中有黄疸,黄疸多为轻度或中度。 (三)出血:约1/3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牙龈渗血、鼻腔渗血及皮肤出血点等轻中度出血。女性患者也可表现为月经过多。 (四)肝脾肿大:25%有肝肿大,13%有脾大,肝脾均肿大者占12.5% 。 (五)其他:长期贫血心脏可见代偿性扩大。
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减少,呈正细胞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球形红细胞增多,易见红细胞碎片,可见幼红细胞。 2.骨髓象:由增生明显活跃到增生不良不等,以幼红细胞增生明显。粒系、巨核细胞系正常。细胞内、外铁减少或缺如。 3.血间接胆红素增高,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或消失,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尿含铁血黄素阳性。 4.酸溶血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阳性。 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阴性。
诊断鉴别
临床表现符合PNH,实验室检查中酸化血清溶血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中两项以上阳性;或只有一项阳性但两次以上复查阳性或有确切的溶血证据,可确立诊断。本病需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等鉴别。
并发症
常见以下并发症:1、感染;2、血栓形成;3、胆石症;4、肾功能减退;5、贫血性心脏病;6、其他并发症:脑出血、消化道出血,以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可发生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病理性骨折等。
治疗
(一)减轻贫血: 1.输血:严重贫血,血红蛋白迅速下降致明显贫血或需外科手术时。输血可作为对症治疗或术前准备。 2.雄激素:雄激素可刺激红细胞生成,而且可以减少溶血,使贫血症状改善,输血减少。 3.铁剂和叶酸:对于血红蛋白尿丢失铁而伴有缺铁的患者,铁剂治疗有助于改善贫血。 (二)减少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皮质激素持续治疗可减少慢性溶血,但是一般不予每日类固醇治疗。 2.抗氧化药物:对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常用大量的维生素E及阿维酸纳,但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论证。 3.化疗药物:需慎重考虑。 (三)骨髓移植:理论上异体骨髓移植可根治异常造血干细胞病,但多用于伴有骨髓增生不良的病例。 (四)血栓形成的防治:静脉血栓形成可用抗凝或溶栓治疗,特别对肝静脉血栓形成应积极处理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