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推荐科室
儿科
概述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非化脓性炎症,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1年内发病,多见于1~3岁的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从起病到死亡的病程约3~6周,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其死亡率几乎高达100%。我国自普遍推广接种卡介苗和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下降,预后有很大改善,若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大多数病例可获痊愈。但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恰当,其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病因描述
(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二)免疫功能低下
症状描述
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一)食欲下降;(二)消瘦;(三)盗汗;(四)长期低热;(五)诊断治疗不及时,病情逐渐加重至出现高热抽搐、头痛、昏迷、甚至死亡。
检查
1.X线检查:肺部有结核病变者约为42~92%,其中属于粟粒型肺结核者占44%左右。胸片正常者,不能否定结脑。 2.脑脊液检查:(1)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2)淋巴细胞转化试验;(3)免疫球蛋白测定;(4)乳酸盐及乳酸脱氢酶测定,溶菌酶指数测定以及脑脊液抗结核抗体检查。
诊断鉴别
诊断依靠密切接触史及BCG接种史,周密的临床观察及对本病的高度警惕性。皮肤粟粒疹的发现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胸部X线摄影、脑CT检查对诊断有帮助。对可疑为本病的小儿应早做结素试验,阳性反应对诊断有助,但结脑患儿对结素反应有时较弱,因此OT0.1mg或PPD5IU不引起反应时,应以OT1~2mg或PPD250IU的剂量复试。最可靠的诊断根据是从脑脊液查见结核杆菌,应尽量争取在未进行治疗以前认真检查。本病需与其他类型脑膜炎如病毒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鉴别。
并发症
脑积水、脑实质损害、脑出血及颅神经障碍、肢体瘫痪、失明、智力低下、尿崩症及癫痫等。
治疗
(一)一般治疗:早期病例即应住院治疗,卧床休息,供应营养丰富的含高维生素和高蛋白食物,昏迷者鼻饲,如能吞咽,可试由喂食。患儿应居住在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内,要注意眼鼻、口腔护理、翻身、防止痔疮发生和肺部坠积瘀血。 (二)抗结核治疗:抗结核药物宜选择渗透力强、脑脊液浓度高的杀菌剂,治疗过程中要观察毒副反应,尽可能避免毒副作用相同的药物联用。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为抗结核药物的有效辅助治疗。一般早期应用效果较好。 (四)对症治疗:根据症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鞘内用药:对晚期严重病例,脑压高、脑积水严重、椎管有阻塞以及脑脊液糖持续降低或蛋白持续增高者,可考虑应用鞘内注射,注药前,宜放出与药液等量脑脊液。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