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息肉
推荐科室
耳鼻咽喉科
概述

        声带息肉是指发生于一侧声带的前中部边缘的灰白色,表面光滑的息肉样组织,多为单发或多发,有蒂或广基,常呈灰白色半透明样,或为红色小突起,有蒂者常随呼吸上下移动,大者可阻塞声门发生呼吸困难,影响发音,是常见的引起声音嘶哑的疾病之一。位置多位于声带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一般小儿出现声带小结可以暂不要处理,成人出现小结或者息肉一般要通过手术才能治疗。

病因描述
(一)多为发生不当或过度发声所致,也可为一次强烈发声之后所引起。所以本病多见于职业用声或过度用声者。 (二)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喉炎的各种病因,均可引起声带息肉。
症状描述
(一)声音嘶哑:主要症状是较长时间的声嘶,其程度视息肉大小和类型而异。通常息肉大者声嘶重,反之声嘶小。息肉长在游离缘处声嘶明显,长在声带上表面对发声影响小,广基的大息肉可引起失声。 (二)呼吸困难:声带息肉巨大者可以堵塞声门引起吸气性喉喘鸣和呼吸困难。 (三)异物感:声带息肉常伴随有咽喉干燥不适、发痒、异物感的感觉,用声过多时会出现喉痛,严重者可伴有呼吸困难。
检查
喉镜检查:可见一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有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的中午,表面光滑可带蒂,也可广基,带蒂的息肉有时随呼吸上下运动。少数患者可出现整个声带弥漫性息肉样变。
诊断鉴别
诊断: 1、以长期声音嘶哑,喉部干燥不适为主要症状。伴有咳嗽、咯痰等症。 2、病程较长,声音嘶哑时轻时重。 3、从事教师、演员、营业员等用嗓较多职业者易患本病。多因急喉喑反复发作而转化为慢性,亦有长期发声过度,缓慢起病者。 4、喉部检查粘膜多有暗红色充血、肿胀或萎缩,声带肿胀、肥厚,声门闭合不密,或有室带肥厚、超越。 鉴别: 应与各种引起声嘶的疾病相鉴别如: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喉外伤、喉结核、喉癌等。
并发症
声带息肉巨大者可以堵塞声门引起吸气性喉喘鸣和呼吸困难。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避免过度用嗓子,在患有急性喉炎、月经期间尤其注意。 2、举重用力时,切勿屏气过猛过久,以免声带过于紧张用力。 3、早期患者应严格禁声2-3周,手术治疗后应严格禁声1周,创口恢复后应立即进行发声训练,矫正不正确的发声方法,防止复发。 (二)局部治疗: 1、蒸汽或雾化吸入,使用安息香酊、薄荷醑或碘化钾、苏打水治疗。 2、使用洗必泰或含碘喉片含化。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该病主要的治疗方法,适合于成熟的息肉。 (三)手术治疗: 较大或已纤维化的声带小结和长期声带息肉患者,经过声带休息、发声训练和药物治疗无效时,应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目前,患者可采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在局部麻醉下通过间接喉镜将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切除; 2、在光导纤维喉镜下运用等离子将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去除。由于早期的声带癌和有些声带息肉用肉眼难以鉴别。因此,对切除的声带息肉应作相应的病理检查。对在局部麻醉下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应采取全身麻醉的方法对其进行手术治疗。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