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
推荐科室
妇科
概述

细菌性阴道炎是一种由于阴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有鱼腥臭味及外阴瘙痒灼热的综合征。本病是由阴道加特纳菌和一些压氧菌的混合感染所致,可通过性接触传染,在性关系混乱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临床当中通过分泌物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的脓球,并可找到致病菌,但分泌物中不会有滴虫和霉菌。

病因描述
(一)雌激素水平下降;(二)性乱、性交频繁。
症状描述
(一)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均质状或稀糊状,为灰白色、灰黄色或乳黄色带有特殊的鱼腥臭味;(二)外阴瘙痒;(三)外阴灼热感;(四)性交痛;(五)排尿异常感。
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1.pH值比正常高,达5.0~5.5;2.阴道分泌物呈灰色或灰绿色,均质,如面糊样粘稠度,可有许多气泡;3.有烂鱼样恶臭。妇女月经后或性交后恶臭加重,性伴侣生殖器上也可发出同样的恶臭味;4.阴道分泌物的湿涂片中可检出经线索细胞。
诊断鉴别
下列四项中有三项阳性,即可临床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1.阴道分泌物呈灰白色,均质粘稠,甚至像面糊状均匀一致,但不是脓性分泌物,量多少不定;2.分泌物中胺含量特别高,故呈鱼腥味,性交时或活动后往往因促进胺释放而使气味加重,分泌物中加入10%氢氧化钾后也可释出胺味;3.阴道分泌物中的PH值增高,PH范围5.0-5.5,而正常人为4.5-4.7;4.阴道分泌物的湿涂片中可检出经线索细胞。本病需与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淋球菌性宫颈炎、性心理异常或性病疑病症、外阴瘙痒症等相鉴别。
并发症
细菌性阴道炎可诱发生殖器感染,盆腔炎、肾周炎、性交痛、不孕等疾病。此外在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常可引起不良围产期结局如绒毛膜羊膜炎、羊水感染、胎膜早破、早产及剖宫产后或阴道产后子宫内膜感染等。
治疗
(一)内服药疗法:灭滴灵为目前较一致认为有可靠疗效。此外,尚可选用甲帕霉素、甲砜霉、氯洁霉素及氨苄青霉素。但不主张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避免造成正常阴道菌丛失调。也有主张对无症状者不必治疗的。 (二)局部疗法:可用醋及酸性溶液定期冲洗阴道,可改善症状,有利控制病情。 (三)合并症治疗:有其它病原体检出者,须针对其它病原体用药,但须避免滥用抗生素。有生殖道或其它系统合并选药时,须注意全身情况用药,可同时应用支持及提高免疫力疗法,并注意药物系统不良反应。    (四)性伴侣治疗:有主张男性性伴侣同时用一疗程药物,也有报道此治疗并不能阻止女性患者再复发。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