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症
推荐科室
乳腺外科
概述

        乳腺增生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又叫乳腺囊性增生症。本病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5~45岁女性,特别是 30 岁以上未婚、未育、哺乳少、爱生气的妇女。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是乳腺的常见良性病变。本病恶变的危险性较正常妇女增加2~4倍,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与乳癌相混。一些病人有乳房胀痛、刺痛或隐痛等感觉,与月经周期有关,可扪及片状、颗粒状或结节状肿块,质韧可行乳房B超或X腺片鉴别诊断。

病因描述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目前多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内分泌失调: 1、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本病的重要原因; 2、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催乳素增高也是重要因素; 3、有研究表明激素受体在乳腺增生病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精神因素: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工作及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各种压力造成的神经精神因素等均可使人体的内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使某一种或几种激素的分泌出现异常。
症状描述
(一)乳房胀痛:常见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触痛。病程为2个月至数年不等,大多数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点,月经前期发生或加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必须注意的是,乳痛的周期性虽是本病的典型表现,但缺乏此特征者并不能否定病变的存在。 (二)乳房肿块:常为多发性,单侧或双侧性,以外上象限多见;且大小、质地亦常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扪查时可触及肿块呈节结构,大小不一,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多有触痛,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腋窝淋巴结不肿大。此外,尚有病程长、发展缓慢、有时可有乳头溢液等表现。乳房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实质上是一些囊状扩张的大、小乳管,乳头溢液即来自这些囊肿,呈黄绿色、棕色或血性,偶为无色浆液性。 (三)月经失调:本病患者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经。 (四)情志改变:患者常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检查
(一)乳房自检: 从坐位开始。任何乳头内翻、皮肤凹陷、结构形状异样都是乳房深处癌的线索。如果病人双手在头上拍掌来收缩胸肌就会出现上述迹象。妇女处于坐位时,便于检查锁骨上、下和腋下淋巴结,最后还需坐着进行触诊,要用并拢的手指触摸乳头下的区域。取仰卧位作更广泛区域的触诊,同侧乳房下垫一枕头,同侧的手举过头部,使乳房均匀地摊在胸壁上使手指易触到深部的乳腺癌,应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掌面而不是指尖进行触诊。触诊的方式应取转圆圈的方式,从乳头向外横向转动,检查伸到腋下的乳腺尤其重要。乳房检查首先应观察乳腺的发育情况,两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是否相似,两侧乳头是否在在同一水平上,乳头是否有回缩凹陷;乳头、乳晕有无糜烂,乳房皮肤色泽如何,有无水肿和橘皮样变,是否有红肿等炎性表现,乳腺区浅表静脉是否怒张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肿物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2、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 (三)其它辅助检查: 1、钼靶X线摄影; 2、B超检查; 3、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 4、磁共振成像检查(MRI)。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所见,一般能做出临床诊断如有疑问时可行有关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鉴别: 乳腺增生病患者若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没有明显的经前乳房胀痛,仅表现为乳房肿块者,特别是单侧单个、质硬的肿块,应与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相鉴别。
并发症
有发生癌变的可能。一旦发现有短期内迅速生长或质地变硬的肿块,应高度怀疑其癌变可能,必要时行活检或患乳单纯切除,术中冰冻切片查到癌细胞者,应按乳癌处理。
治疗
由于对本病发生的机理和病因尚无确切了解,目前治疗上基本为对症治疗。部分病人发病后数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缓解,多不需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症状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病人,可以胸罩托起乳房; 2、中药治疗:口服中药小金丹或消遥散,或5%碘化钾均可缓解症状。近年来类似的药物产品较多,治疗效果不一。 3、激素疗法: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激素治疗,通过激素水平的调整,达到治疗的目的。 4、对患者的随访观察中,一但发现有短期内迅速生长或质地变硬的肿块,应高度怀疑其癌变可能,必要时行活检或患乳单纯切除,术中冰冻切片查到癌细胞者,应按乳癌处理。 (二)手术治疗 适应证: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疗效不明显,肿块增多、增大质地坚实者;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见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并有不典型增生者;年龄在40岁以上,有乳癌家族史者,宜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明确诊断避免乳癌漏诊和延误诊断。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