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
推荐科室
皮肤性病科
概述

        皮肤癌(dermal cancer)是来自外胚叶的一类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最常见,好发于裸露部位,如头、面、颈及手背;也见于口腔粘膜、唇、舌、外阴等部位。鳞状细胞癌发病最高,基底细胞癌发病较低。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种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所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总和。

病因描述
常见致病原因有: (一)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 (二)化学致癌物质; (三)电离辐射; (四)慢性刺激与炎症; (五)其他:免疫抑制阶段、人乳头瘤病毒的亚型。
症状描述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都具有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容易发现及方便活检的特点,容易作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故预后良好。兹就其临床症状体征分述如下。   (一)基底细胞癌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小结节,一般表皮相当硬,表面上常有小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显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损害在附近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黯灰色痂,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自指甲盖至铜钱大小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凸凹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烂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有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也不转移到别处。 2、色素型:结节较平面浅,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由于含有较多色素,损害边缘除有珍珠色光泽外,还点状或网状黯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分亦可见有色素沉着,结痂后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黯棕色甚至炭黑色颗粒状,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 3、硬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硬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硬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最后发生溃破。    4、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或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边缘呈细小珍珠样或线条样堤状。本型最后可纤维化。类似银屑病、湿疹或脂溢性皮炎。    (二)鳞状细胞癌    早期的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区别。但是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长期不正常状态的皮肤,往往是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转变而成。初起皮肤损害往往是一个干燥的、如小米粒至黄豆大坚硬之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呈黯红色或有毛细血管扩张,粗糙不平,中央有紧密附着的角质物,不易剥离,用力剥离则易引起出血,剥离后将再长出角质性物质。以后中央可发生溃疡,溃破面不断增大,其发展较基底细胞癌为快。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乳白色颗粒或坏死组织的癌性溃疡。有时形成相当深度的溃穴,状似火山喷口,合并感染则有粘稠脓液,臭味异常,自觉疼痛,有的鳞状细胞癌向外发展,可与深部组织粘连,形成基底广阔的赘生物,外表像乳状或菜花样肿瘤。 本病发展较快,破坏性大,可伸入结缔组织、软骨、骨膜及骨骼,常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内脏转移。尤其是粘膜的鳞状细胞癌往往容易转移。
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对皮肤癌的诊断分型有确定的意义。
诊断鉴别
诊断: 诊断依赖活检,但要求诊断者具备足够的经验以识别有恶性嫌疑的病变。遇下述情况为高度可疑之早期恶性病变: 1.经久不愈或时好时犯或有少量出血的皮肤溃疡。 2.凡日光性角化病出现有流血、溃烂或不对称性结节突起等状。 3.往日射线照过的皮肤或旧疮疤,或窦道处出现溃破或结节突起时。 4.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其上显示轻度糜烂时当警惕原位癌之可能。 鉴别: 皮肤癌中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要相鉴别,还要与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原位癌、盘状红斑狼疮、角化棘皮瘤、帕哲氏病、转移性皮肤癌相鉴别。
并发症
本病发展较快,破坏性大,可伸入结缔组织、软骨、骨膜及骨骼,常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内脏转移。尤其是粘膜的鳞状细胞癌往往容易转移。
治疗
(一)一般良性皮肤癌不必治疗。 (二)对有恶性病变可能者(如巨大先天性色素痣)及瘤体大影响肢体功能者(如大的脂肪瘤),应作手术切除,有些良性肿瘤长在外露部位,影响仪容,患者要求治疗者(例如面部的色素痣及血管瘤等)也可切除。对恶性皮肤肿瘤,确诊后应及时手术切除,一般单纯切除即可,必要时切除范围需深达肌肉、骨膜,并包括附属的淋巴结,即所谓根治术。 (三)其他疗法:有放射治疗、冷冻、电干燥术、刮除术、化学疗法等,也可几种疗法综合应用。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