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
推荐科室
儿科
概述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cemia)是小儿的常见病。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具有小细胞低色性、血清铁和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剂治疗效果良好等特点。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婴儿时期,如果体内储存的铁被用尽而饮食中铁的含量不够,消化道对铁的吸收不足补充血容量和红细胞的增加,即可发生贫血。

病因描述
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初生时机体铁的含量与贫血的关系。 2、生长速度与贫血的关系。 3、饮食缺铁:婴儿以乳类食品为主,此类食品中铁的含量极低。 4、长期少量失血。 5、其他原因: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脂肪痢等,均可影响营养的吸收。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也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症状描述
(一)一般表现:开始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粘膜变得苍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和手掌最为明显。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此时可自述疲乏无力。 (二)造血器官的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和淋巴结经常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理,病程越久,则肝脾肿大越明显,但肿大很少越过中度。 (三)除造血系统的变化外,缺铁对代谢都有影响,可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减慢、舌乳头萎缩、胃酸分泌减低及小肠粘膜功能紊乱。异嗜症多见于成人,在小儿较少见。 (四)神经精神的变化逐渐引起重视。病儿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婴幼儿可出现呼吸暂停现象(breath bolding spells)。学龄儿童在课堂上表现行为异常如乱闹、不停的小动作等。 (五)缺铁性贫血病儿较易发生感染。 (六)当血红蛋白降低至70g/L以下时,可出现心脏扩大和杂音。
检查
1、生化检验:缺铁时,肝脏和骨髓中的铁蛋白与含铁血黄素含量减少。之后血清铁蛋白减少,降低至10ng/ml以下可出现生化或临床方面的缺铁现象。此后血清铁下降至50μg/dl以下,血清铁结合力增至350μg/dl以上,运铁蛋白饱和度降至15%以下,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堆积可高至60μg/dl全血。婴幼儿时期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与血红蛋白比值的增加(FEP/Hgb),对于诊断缺铁性贫血较运铁蛋白饱降低更有意义。比值>3μg/g则考虑为异常,若在5.5~17.5μg/g之间,排除铅中毒后,即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血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降低,血红蛋白降低尤甚,红细胞压积相应地减少。 3、骨髓象:骨髓呈增生现象,骨髓细胞计数稍增,巨核细胞数正常。 4、其他:若有慢性肠道失血,大便潜血阳性。病情严重、病程长的,颅骨X线片可见有如血红蛋白病的辐射样条纹改变。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 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地中海贫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铅中毒。
并发症
1、发育障碍:常见; 2、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感染; 3、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 4、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肌层常见增厚; 5、其他:异食癖,吸收不良综合征,记忆力下降,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等。
治疗
1、铁剂治疗: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一般以口服无机盐是最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二价铁比三价铁容易吸收,故多采用,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由于小儿不断生长发育,血容量不断扩充,而饮食中不能满足铁的需要,治疗目的不应只纠正缺铁性贫血,并应储藏足够的铁,以备后用。维生素B12、叶酸或肝精对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无效,不可滥用。 2、去因治疗:多数发病的原因是饮食不当,故必须改善饮食,合理喂养。1岁左右的婴儿可加蛋类、菜泥、肝和肉末等。幼儿与儿童必须纠正偏食,给予富含铁质、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对于因服用大量鲜牛奶而致的慢性肠道失血,应将牛奶的量减至每日500ml以下,或改用奶粉、蒸发奶或代乳口。对肠道畸形、钩虫病等在贫血纠正后应行外科手术或驱虫。3、输血:重度贫血或合并严重感染或急需外科手术者,才是输血的适应证。对于血红蛋白的30g/L以下者,应立即进行输血,但必须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或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每次2~3ml/kg。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