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AIDS)
推荐科室
传染病科
概述

        艾滋病(AIDS)是因艾滋病病毒(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而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我国到2002年底估计有100万人感染了HIV。病毒在人体内可潜伏多年无任何症状。但当病毒激活,可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毒和母婴遗传四种途径传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病因描述
(一)不洁性生活; (二)静脉注射吸毒; (三)接受血制品; (四)母婴传播; (五)医源性感染: 1.医疗器具不洁;2.暴露于感染者/患者的体液。
症状描述
(一)一般性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二)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三)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四)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五)皮肤和粘膜损害: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六)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检查
(一)血常规:周围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总数下降,以后淋巴细胞上升或见异性淋巴细胞。 (二)免疫学试验:CD4/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0,(正常人为1.25~2.1),迟发型变态反应皮试阴性。B淋巴细胞功能失调: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和自身抗体形成。 NK细胞活性下降。 (三)HIV抗体检测。 (四)HIV病毒检测。
诊断鉴别
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一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一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 (4)卡波西氏肉瘤;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感染。 本病需与结核、伤寒等发热性疾病或先天性细胞免疫缺陷疾病鉴别。
并发症
常因病毒破坏免疫系统引起,是该病主要致死原因。 1、机会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性肺炎。 2、继发肿瘤:如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
治疗
由于目前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对AIDS也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HIV感染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通过治疗可减缓免疫功能的衰退。主要有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剂治疗,并积极治疗并发症。 (一)支持疗法、尽可能改善AIDS患者的进行性消耗。   (二)免疫调节剂治疗:    1.白细胞介素2(IL-2):提高机体对HIV感染细胞的MHC限制的细胞毒性作用,亦提高非MHC限制的自然杀伤细胞(NK)及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的活性。    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增加循环中性粒细胞,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3.灵杆菌素:激活脑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与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刺激机体产生体液抗体,使白细胞总数增加,吞噬功能加强,激活机体防御系统抗御病原微生物及病毒的侵袭。    4.干扰素(IFN): ①α-干扰素(IFN-α),对部分病人可略提高CD4+T细胞,40%卡波西氏肉瘤患者有 瘤体消退; ②β-干扰素(IFN-β):静脉给药效果与IFN-α类似,但皮下注射,抗卡波西氏肉瘤瘤作用较弱; ③γ-干扰素(IFN-γ)提高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活性,抗弓形体等条件性感染可能有一定效果。   (三)抗病毒制剂:    1.抑制HIV与宿主细胞结合及穿入的药物:可溶性rsCD4能与HIV结合,占据CD4结合部位,使HIVgp120不能与CD4T淋巴细胞上的CD4结合,不能穿入感染CD4T淋巴细胞。 2.抑制HIV逆转录酶(RT)的药物:通过抑制逆转录酶,阻断HIV复制。效果较好的药物有:叠氮胸苷、双脱氧胞苷。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