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
推荐科室
传染病科
概述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由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往往认为本病无关紧要。但是近年来风疹暴发流行中重症病例屡有报道。如果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将导致胎儿畸形或死胎。

病因描述
风疹病毒为RNA病毒,属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是仅限于人类感染的病毒,它由口、鼻及咽分泌物传给他人,或通过飞沫传播。 病毒颗粒由RNA和一种壳体(衣壳)蛋白(C)和三种包膜蛋白(E1,E2a与E2b)组成。E1和E2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引起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风疹病毒仅一个血清型,与披膜病毒科的60多种病毒无抗原交叉。风疹病毒可在胎盘或胎儿体内(以及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生存,引起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 本病毒可在兔肾、乳田鼠肾、绿猴肾、兔角膜等细胞培养中生长,能凝集鸡、鸽、鹅和人“O”型红细胞。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氯仿、甲醛、氯化铯、去氧胆酸钠等均敏感。pH<6.8和>8.1均不易生长,pH<3.0可将其灭活。本病毒不耐热,56℃ 30min、37℃ 1.5h均可将其杀死,4℃保存不稳定,在-60~-70℃可保持活力3个月,干燥冰冻下可保存9个月。
症状描述
(一)发热:风疹患者常于前驱期至疹退前均有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随皮疹消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发热期间常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二)上呼吸道炎:表现在发热同时伴随轻咳、流涕、咽痛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三)皮疹: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在24小时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病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 (四)淋巴结肿大:患者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 (五)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最多见的症状有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先天性心脏病、脑膜脑炎、心肌坏死、间质肺炎、巨细胞肝炎、肾炎、尿道下裂等。
检查
(一)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二)快速诊断:近来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查咽拭涂片剥脱细胞中风疹病毒抗原,其诊断价值尚需进一步 观察。 (三)病毒分离:一般风疹病人取鼻咽部分泌物,先天性风疹病人取尿、脑脊液、血液、骨髓等培养于 RK-13、Vero或SIRC等传代细胞,可分离出风疹病毒,再用免疫荧光法鉴定。 (四)血清抗体测定:如红细胞凝集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荧光、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 4倍以上为阳性,其中以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最常用,因其具有快速、简便、可靠的优点,此抗体在出疹时即出现,1~2周迅速上升,4~12月后降至开始时水平,并可维持终身。风疹特异性分泌型IgA抗体于鼻咽部可查得,有助诊断。也有用斑点杂交法测风疹病毒的RNA以诊断风疹感染。
诊断鉴别
诊断: 1、疑似病例: 发热,1~2 日后出现红色斑丘疹,耳后、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或伴有关节痛。 2、确诊病例: (1)在2~3 周内与风疹患者有明显接触史。   (2)在8 年内已接受过麻疹活疫苗接种。   (3)末稍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4)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上确诊病例中(1)或(1)和(2)或(3)项。 鉴别: 1、风疹需与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药物疹进行鉴别诊断。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还需与宫内感染的弓形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相鉴别。
并发症
风疹一般症状轻,并发症少。仅少数病人可并发中耳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或心肌炎、胰腺炎、肝炎、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等。 较重者有下述几种: (一)脑炎; (二)心肌炎; (三)关节炎; (四)出血倾向; (五)其他可有肝、肾功能异常。
治疗
(一)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隔离至出疹后5天。   (二)并发症治疗:脑炎高热、嗜睡、昏迷、惊厥者,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原则治疗。出血倾向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输新鲜全血。    (三)先天性风疹:自幼即应有良好的护理、教养,医护人员应与病儿父母、托儿所保育员,学校教师密切配合,共同观察病儿生长发育情况,测听力,矫治畸形,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等。帮助学习生活知识,培养劳动能力,以便使其克服先天缺陷。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