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推荐科室
传染病科
概述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处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本病冬春季多见,但全年散发。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尤其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地区易流行。

病因描述
(一)传染源: 家畜家禽,主要是猪。其次为马、牛、羊、狗、鸡、鸭等。其中以未过夏天的幼猪最为重要。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2~4周,先在家禽中流行。 (二)传播途径: 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重要。 (三)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约在病后一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发病者罕见。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
症状描述
(一)发热: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达到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多伴嗜睡和精神倦怠。体温高低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二)惊厥或抽搐:可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频繁抽搐可导致呼吸暂停,危及生命。 (三)意识障碍:可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 (四)脑膜刺激征:发生率为40%~60%,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婴幼儿常表现为前囟隆起而脑膜刺激征缺如。 (五)喷射性呕吐:为颅内压增高的一种常见表现,病情急速进展,可导致脑疝,危及生命。
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二)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三)病毒分离:取患者发病早期的血液,脑脊液或尸检脑组织接种白蚊伊蚊 C6/36株或BHK-21等传代细胞培养,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将标本接种乳小鼠脑内,但其敏感性低于细胞培养法。   (四)血清学检测:用免疫荧光法或 ELISA检测患者发病初期的血液或脑脊液中的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用ELISA或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特异性I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取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诊断鉴别
诊断: 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鉴别: 本病需与中毒性菌痢、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腮腺炎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炎,中暑和恶性疟疾等鉴别。
并发症
1、一般并发症有肺部感染、枕骨后褥疮、皮肤脓疖、口腔感染和败血症等。 2、神经系统后遗症常见者有失语,其次有肢体强直性瘫痪、扭转痉挛、挛缩畸形、吞咽困难、舞蹈样运动和癫痫发作等。也可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多汗和中枢性发热等。 3、精神方面的后遗症有痴呆、精神异常、性格改变和记忆力减退等。
治疗
病人应住院治疗,病室应有防蚊、降温设备,应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般治疗 :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日50~80ml/kg,但输液不宜多,以防脑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    (二)对症治疗: 1、高热的处理: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2、惊厥的处理:可使用镇静止痉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阿米妥钠等。 3、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处理: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自主呼吸停止,应立即作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    4、循环衰竭的处理:因脑水肿、脑疝等脑部病变而引起的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压小、产莅、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则应加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在疾病早期可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双密达莫治疗,退热明显,有较好疗效。    (四)后遗症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以促进恢复。可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控制和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