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推荐科室
传染病科
概述

        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处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本病冬春季多见,但全年散发。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尤其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地区易流行。

病因描述
(一)接触麻疹患者 (二)未接种疫苗 (三)流行季节
症状描述
(一)皮疹: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 (二)发热:前驱期一般为中等度热,体温38℃~39℃,至出疹期体温可达40℃,伴有范例,厌食、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状。 (三)上呼吸道症状:几乎所有患者于发热同时伴有流涕、喷嚏、咽部充血、刺激性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亦有学者将咳嗽、鼻炎及结膜炎称为麻疹“三联征”。 (四)麻疹黏膜斑:为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第一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 可留有暗红色小点,为麻疹特征性改变。
检查
(一)周围血象:出疹期白细胞计数常降至4000~6000/mm3,尤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多。   (二)分泌物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以瑞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脱落的上皮多核巨细胞。在出疹前后1~2天即可阳性,比麻疹粘膜斑出现早,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三)病毒学检查:应用荧光标记特异抗体检测鼻粘膜印片或尿沉渣,可在上皮细胞或白细胞内找到麻疹抗原,阳性有诊断价值。早期从鼻咽部及眼分泌物和血液白细胞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可肯定诊断。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及补体结合抗体有4倍以上增高或发病1个月后抗体滴度大于1∶60,均有助诊断。特异性IgM测定也有早期诊断价值。
诊断鉴别
1.疑似病例:具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症状,发热4 日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在2周前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2.确诊病例:①在口腔粘膜处见到麻疹粘膜斑。②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①项。本病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药疹鉴别。
并发症
年幼体弱、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者,患麻疹后极易发生并发症,常见的有:  (一)肺炎;  (二)喉炎; (三)心肌炎、心功能不全; (四)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五)其他:尚可并发口腔炎、中耳炎、乳突炎。 力减退等。
治疗
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及对症治疗: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不可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二)中医中药治疗: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缩短恢复时间。 (三)并发症治疗: 1.肺炎:按一般肺炎处理,继发细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重症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食少适当补液及支持疗法。    2.喉炎:保持居室内一定湿度,并用蒸气吸入,一日数次,以稀释痰液。选用1~2种抗菌药物,重症可口服强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保持安静。喉梗阻进展迅速者,应及早考虑气管插管或行切开术。   3.心血管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时及早应用毒毛旋花子甙或毛花强心丙治疗,可同时应用速尿利尿。控制补液总量和速度,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用能量合剂(辅酶A、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及维生素C静脉滴注,以保护心肌。循环衰竭按休克处理。    4.脑炎:处理同病毒性脑炎,重点在对症治疗。高热者降温,惊厥时用止惊剂。昏迷者加强护理。目前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无特殊治疗。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