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推荐科室
传染病科
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夏秋季常见的传染病,经污染的食品、水和手等感染。它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理变化,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病因描述
(一)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症状描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一)急性菌痢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病程约一周左右。少数患者可因呕吐严重,补液不及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继发性休克。 2、急性非典型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腹泻次数少,粘液多,每日3~5次,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程一般为4~5日。 3、急性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二)慢性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细菌耐药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也常因饮食不当、受凉、过劳或精神因素等诱发。
检查
1、血象:急性病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升高。慢性病人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常规:典型痢疾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无臭味。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3、其他检查: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为快速检查方法之一,较细胞培养灵敏。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急性期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渗出、有浅表溃疡,有时有假膜形成。慢性期的肠粘膜呈颗粒状,可见溃疡或息肉形成,自病变部位刮取分泌物作培养,可提高检出率。此外,X线钡剂检查在慢性期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或呈节段状。
诊断鉴别
诊断: 1、有不洁的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 2、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有压痛。 3、实验室检查 鉴别:本病需与阿米巴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大肠杆菌腹泻、空肠弯曲菌肠炎、病毒性肠炎等相鉴别。
并发症
1、一过性关节炎; 2、流产或早产; 3、慢性菌痢可并发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及神经官能症; 4、败血症; 5、其他:溶血性尿毒综合征、Reiter综合征、类白血病反应等。儿童患者可并发耳聋、失语、瘫痪、脱肛。
治疗
(一)急痢的治疗 1、一般疗法和对症疗法:病人应卧床休息,予胃肠道隔离(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为止)。饮食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以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有酸中毒者,酌情给予碱性液体。对痉挛性腹痛可给予阿托品及腹部热敷,忌用显著抑制肠蠕动的药物,以免延长病程和排菌时间。 2、病原治疗:由于耐药菌株增多,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  (二)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1、抗菌治疗,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2、高热和惊厥治疗; 3、循环衰竭的治疗; 4、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5、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三)慢性菌痢的治疗:需长期、系统治疗。应尽可能地多次进行大便培养及细菌药敏试验。1.抗生素的应用;2.菌苗治疗;3.局部灌肠疗法;4.肠道紊乱的处理;5.肠道菌群失调的处理。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