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室
胃肠外科
概述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在皮下形成明显突出,伴有不适感和疼痛。特别长时间站立、大小便或举重物时症状会更加明显。

病因描述
(一)生理性脐疝气 人们平时所说的小儿疝气,从医学上讲,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通常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发生。 (1)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 腹股鞘状突,婴儿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的组织。若发育期间腹股鞘状突闭合不全,形成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容易进入鞘状突,向体表突出,形成斜疝。多在男性上发生,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2)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 (二)合并有脐膨出的脐疝气,腹腔的肠子等器官由肚脐缺陷处冒出来。必须做手术治疗。 (三)先天性代谢异常,特别是粘多醣累积症,高雪氏综合症等 (四)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足,出现粪便排出延迟,之后出现腹胀、便秘、脐疝。必须补充甲状腺素。 (五)患有肌肉张力不足的疾病,如肌肉萎缩症、脑性麻痹等。 (六)患有染色体疾病,如唐氏综合症造成腹肌张力低下而膨胀 (七)其他会造成腹内压力增加的疾病或状况,如腹腔肿瘤、肝脾肿大、肠道后段阻塞造成的肿胀。
症状描述
疝分为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切口疝、嵌顿疝、绞窄疝等。 一般症状: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顿疝、绞窄疝则有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疝若任其发展极易发生粘连和嵌顿,因此应及早接受治疗。
检查
B超。
诊断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可以诊断。B超可以确诊。
并发症
疝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所以老年患者易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或前列腺疾病;小孩则可因疝的挤压而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而中青年患者则易导致性功能障碍。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回纳困难,导致疝嵌顿,出现肠梗阻、肠坏死等危险情况。
治疗
一、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手术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种: 1.传统的疝修补术:疝囊高位结扎术+修补术(加强腹股沟管前壁、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疝成形术;这种术式已被临床证明是有效、可靠的;但手术创伤较大,且大多需要改变正常的解剖关系。 2.无张力疝修补术:人工网片疝修补,这种手术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其具有创伤小,无张力,不需要改变正常的解剖关系,且能一次修补斜疝、直疝三角的特点。 3.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LRIH):具有明显的微创优点:创伤小,疼痛少,恢复快,病人很快回复曰常的生活和工作。既能达到高位结扎疝囊又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目的,避免损伤腹股沟管区的生理解剖结构,达到了无张力性修补,手术时间短,术口小,疤痕小,术后疼痛较开刀术式明显减少。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成熟,目前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又细化为经腹腔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 二.二、非手术治疗: 1岁以下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建议疝气带治疗,部分患儿可获得治愈 。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