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
推荐科室
肝胆外科
概述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起病多与饱食、吃油腻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常突然发病,其典型临床特征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明显的触痛和腹肌强直。

        据国外报道,急性胆囊炎患者以中年以上女性,特别是身体肥胖且曾多次怀孕者为多。在性别上,男女比例约为1:3~4。我国患者发病率较外国低,女性也不如欧美多,年龄多在35~45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2。

病因描述
(一)结石在胆囊管嵌顿引起梗阻、胆囊内胆汁滞积,浓缩的胆盐损害胆囊粘膜引起炎症。 (二)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大多从胆道逆行而来。 (三)化学刺激:如胰液经“共同通路”返流入胆道内引起胰梅性胆囊炎。 这些因素引起胆囊管梗阻,胆囊内压升高,胆囊粘膜层充血水肿渗出增多,此时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进一步胆囊全层炎症,产生脓液,便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如果不及时治疗,胆囊壁可能会坏死穿孔,胆汁流入腹腔,导致胆汁性腹膜炎。
症状描述
(一)突发性右上腹持续性绞痛,伴向右肩胛下区放射。 (二)10%病人可有轻度黄疸,伴有恶心、呕吐。 (三)发冷、发热、纳差、腹胀。 (四)过去曾有类似病史,脂餐饮食易诱发。胆囊结石引起者,夜间发病为一特点。 (五)右上腹肌紧张,压痛或反跳痛,莫菲(Murphy)征阳性。30%~50%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有压痛。
检查
1、白细胞总数>10×10的9次方/L核左移。 2、腹部X线摄片胆囊区可见阳性结石。 3、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壁厚>3.5mm,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4、静脉胆道造影胆囊不显影。 5、CT或MR显示胆囊结石。
诊断鉴别
诊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即可得到确诊。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诊断的关键在于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出现上述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时,要想到该病的可能性,对少数由产气杆菌引起的急性气肿性胆囊炎中,摄胆囊区平片,可发现胆囊壁和腔内均有气体存在。 1、有典型的阵发性腹绞痛发作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征象。 2、血白细胞总数剧增,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B型超声检查,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可能可看到结石的影像。 鉴别: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胃溃疡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肝脓肿、肝癌、心绞痛、心肌梗死。
并发症
1、混合感染。 2、胆囊穿孔。急性胆囊炎穿孔可以有多种临床表现: (1)胆汁进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2)继发肝脓肿形成; (3)与周围组织粘连,最终形成胆囊周围脓肿; (4)与邻近组织器官形成内瘘,如胆囊胃瘘,胆囊十二指肠或结肠瘘等。 3、胆囊内瘘。临床上比较常见胆囊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及胆总管形成的内瘘。 4、肝脓肿。多发生在紧邻胆囊床的肝V段,极少数为肝脏其他部位脓肿,随胆囊炎的缓解肝脓肿出现并加重,亦可为急性胆囊炎穿孔侵入肝组织实质,病人有高热,寒战,肝脏CT检查可见肝V段出现低密度和液性暗区。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提倡合理饮食,避免情志刺激。 2、积极防治肠道蛔虫病。 3、有胆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 (二)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补充营养及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2、给予镇静、解痉、止痛药物。 3、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酌情选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氯林霉素等药物治疗。 4、中药治疗。 5、针灸治疗。 (三)手术治疗: 1、胆囊切除术,可以彻底去除病灶和结石,是根治性手术。 2、胆囊造瘘术,年老体弱、身体肥胖、一般情况不好的患者采用。 3、积极治疗术后并发症。
相关图片
$pe.alt $pe.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