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
推荐科室
风湿免疫科
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病因描述
(一)细菌感染;(二)家族史;(三)过敏体质;(四)其他:如过度劳累、吸烟、精神因素等。
症状描述
起病缓慢,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  (一)关节症状:1.晨僵:关节的第一个症状,常在关节疼痛前出现。关节僵硬开始活动时疼痛不适,关节活动增多则晨僵减轻或消失。关节晨僵早晨明显,午后减轻。2.关节肿痛:多呈对称性,常侵及掌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趾间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 (二)关节外表现: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表现的一部分或是其并发症。本病的关节病变可以致残,但不会致死。而关节外表现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1.类风湿结节;2.类风湿性血管炎;3.类风湿性心脏病;4.类风湿性肺病;5.肾脏损害;6.眼部表现:葡萄膜炎是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病变,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角膜炎;7.Felty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脾脏肿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抗核抗体阳性;8.干燥综合征;9.消化道损害。
检查
1.血象: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增多为活动期表现。血沉加快,CRP升高。嗜酸细胞增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全身性并发症的象征。   2.高粘滞综合征:类风湿因子IgM和IgG复合物均可形成粘性聚集物,引起高粘滞综合征。   3.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类风湿因子,有IgM、IgG和IgA类风湿因子。   4.X线检查:关节X线片可见到关节面模糊,有侵蚀性损害。在疾病早期近关节处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骨质有侵蚀现象。晚期关节软骨坏死可使关节间隙变狭窄及纤维化。 5.滑液检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液常呈炎性特点,白细胞总数可达10000个/mm3.单核细胞占多数。补体C3水平多下降。滑液内可检出类风湿银子、免疫复合物。
诊断鉴别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不难。对于疑难病例:以下7条中符合4条即可诊断:1.晨僵至少1小时(≥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4.对称性关节炎(≥6周);5.皮下结节;6.手X光片改变;7.类风湿因子阳性。 本病需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鉴别。
并发症
本病易并发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口腔溃疡、cushing综合征等。
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疗效。现行治疗的目的在于:1.控制关节及其它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一)一般疗法:发热关节肿痛、全身症状来者者应卧床休息,待病情改善后应注意关节的功能锻炼。辅以理疗和外用药对缓解关节疼痛有一定作用。    (二)药物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为一线药,能缓解症状,但不能阻止疾病进展。常用药有布洛芬、塞来昔布、双氯芬酸。2.缓解病情抗风湿药及免疫抑制剂:对疼痛缓解作用差,但可减缓或阻止关节的侵蚀和破坏。常用药有柳氮磺吡啶、氨甲蝶呤、青霉胺、羟氯喹、金制剂。3.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关节肿痛,控制炎症,消炎止痛作用迅速,但效果不持久,对病因和发病机理毫无影响。一旦停药短期即复发,不作为首选。4.免疫及生物治疗:利用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方法去除血浆中异常的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细胞,有较好的缓解病情作用。5.雷公藤:经国内多年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有良好疗效。有非甾类抗炎作用,又有免疫抑制或细胞毒作用,可以改善症状。 (四)外科治疗:对正规内科治疗无效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可作肌腱修补术、滑膜切除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一般说来早期即予积极的综合性治疗,恢复大多较好。起病急的优于起病缓者,男性较女性为好,仅累及少数关节而全身症状轻微者,或累及关节不属对称分布者,往往病程短暂,约有10%~20%患者因治疗不及时而成残废。本病不直接引起死亡,但严重晚期病例可死于继发感染。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