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癣
推荐科室
皮肤性病科
概述

甲癣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的真菌感染称甲真菌病,甲癣特指由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感染。此病多由手足癣直接传染而来,可以导致原发性甲感染,也可以在甲受某些因素损伤后产生继发性感染。年龄愈大对本病愈易感,其它易感因素有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局部血液或淋巴液回流障碍、甲外伤或其他甲病等。由于药物不易进入甲板且甲生长缓慢,治疗上较为困难。甲真菌病临床可分为4型,即远端侧缘甲下型、近端甲下型、白色浅表型和全甲毁损型。

病因描述
(一)真菌感染:1.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2.酵母菌:白念珠菌;3.霉菌。 (二)机械损伤。 (三)个体易感性: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局部血液或淋巴液回流障碍、甲外伤或其他甲病等。
症状描述
(一)远端侧缘甲下型:感染始于甲的前缘和(或)侧缘,常伴有邻近皮肤的感染(足癣)。甲板的破坏以角化增生为主,表现为甲的色泽改变、质地松软和厚度增加,有时见甲板与甲床的分离;常是单甲先受累,随后由于忽视不治而累及其他健甲。 (二)近端甲下型:感染从甲板近端开始,多发于手指,可合并甲沟炎。甲板无明显角化过度,可表现为白斑和表面不平,呈营养不良样甲外观。 (三)白色浅表型:病甲表现为白斑,边界清,表面较平滑,日久色泽变黄,质地松脆易破裂。 (四)全甲毁损型:依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甲外观或全甲增厚粗糙变色或全甲残缺不全。 检查:真菌镜检和培养:只要在取下的病甲碎屑中找到菌丝和或孢子。
检查
真菌镜检和培养:只要在取下的病甲碎屑中找到菌丝和或孢子。
诊断鉴别
根据甲变色、无光泽、增厚破损,结合真菌镜检阳性即可确诊,必要时可以做真菌培养。本病需要鉴别的其他甲病有各种原因导致的甲营养不良、银屑病、湿疹、扁平苔藓、毛发红糠疹等皮肤疾患的甲受累、甲下黑素瘤、白甲病、甲分离症等。
并发症
1.继发感染;2.全甲毁损.
治疗
(一)外用药物治疗:常用于表浅和单纯远端损害。可先尽量去除病甲,再外用30%冰醋酸溶液或3%~5%碘酊,每天2次,疗程3~6个月,直至新甲生成为止;亦可采用40%尿素软膏封包使病甲软化剥离,再外用抗真菌制剂;8%环吡酮、5%阿莫罗芬甲涂剂可在甲表面形成药膜,利于药物穿透甲板。手术拔甲痛苦及损伤大,目前较少采用。 (二)内用药物治疗: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400mg/d,分2次口服,每月服药1周为1个疗程),指甲受累需2~3个疗程,趾甲受累需3~4个疗程;特比萘芬250mg/d口服,指甲受累疗程4~6周,趾甲受累疗程6~9周。与外用药物联用可提高疗效。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