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状腱膜下脓肿
推荐科室
神经外科
概述

帽状腱膜下疏松间隙的化脓性感染,容易扩散,但常发生在帽状腱膜的附着缘。脓肿源于伤后头皮血肿感染或颅骨骨髓炎,也可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头面部细菌感染,在小儿偶尔可因头皮输液或穿刺而引起,发病率不高,大量积脓可达100~200ml。帽状腱膜下脓肿病人常表现头皮肿胀、疼痛、眼睑浮肿及引流区淋巴结肿大,严重时可伴发全身性中毒反应。化脓菌多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厌氧菌。若处理不善,病人头皮可发生坏死,或向深部侵蚀引起颅骨骨髓炎、硬膜外积脓,甚至导致硬膜下积液和脑脓肿。

病因描述
(一)伤后头皮血肿感染;(二)颅骨骨髓炎;(三)其余可引起帽状腱膜下脓肿的病因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头面部细菌感染,在小儿偶尔可因头皮输液或穿刺而引起。
症状描述
(一)头皮肿胀:患者可有头皮皮下胀胀感,按压或静息状态下可有疼痛感,可有波动感。 (二)引流区淋巴结肿大,淋巴回流障碍者可引起眼睑浮肿。 (三)严重时可伴发全身性中毒反应。
检查
本病最关键检查即为穿刺抽脓做一般细菌培养,以便明确为何种细菌感染。其余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患者全身情况。
诊断鉴别
根据患者头皮肿块,按压或静息状态下可有疼痛感,可有波动感,有发热畏寒等感染征象,穿刺抽脓做一般细菌培养阳性者,即可明确诊断。 本病需与帽状腱膜下血肿,皮下血肿,头皮疥痈病,硬膜外脓肿等疾病鉴别。
并发症
该病若不及时处理,脓肿扩大,头皮张力过大,可影响头皮血供,病人头皮可发生坏死,或向深部侵蚀引起颅骨骨髓炎、硬膜外积脓,甚至导致硬膜下积液和脑脓肿。
治疗
帽状腱膜下脓肿的治疗: (一)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根据穿刺抽脓做一般细菌培养结果,予合适抗生素抗炎治疗; (二)及时切开引流:方法是在低位作多个切口引流,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并用抗菌素溶液冲洗脓腔,然后放置橡皮引流管,留作术后冲洗引流用。术毕,缝合引流切口。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1~2周,引流管于4~6天内拔除。早期通畅引流是关键。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