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室
皮肤性病科
概述

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破损的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感染密切相关。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一般潜伏期6周~2年,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本病主要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内用药物治疗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

病因描述
人类乳头瘤病毒。
症状描述
常见临床类型有: (一)寻常疣:1.部位:手背、手指、足和甲缘等处,亦可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2.典型皮损:黄豆大小或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3.特殊类型:甲周疣、甲下疣、丝状疣、指状疣。 (二)跖疣:1.部位:足底的寻常疣;2.典型皮损:初起为细小发亮的丘疹,渐增至黄豆大小或更大,因受压而形成淡黄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边缘绕以稍高的角质环,去除角质层后,其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的小黑点,自觉疼痛;3.特殊类型:镶嵌疣。 (三)扁平疣:1.部位:好发于青少年的颜面、手背及前臂;2.典型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正常肤色或淡褐色,多骤然出现,数目较多且密集;3.自体接种反应: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 (四)生殖器疣:1.部位: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为好发部位;2.典型皮损:皮损初起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淡红色小丘疹,质地柔软,顶端尖锐,后渐增多增大,依疣体形态可分为无柄型(即丘疹样皮损)和有柄型,后者可呈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及蕈样状;3.疣体常呈白色、粉红色或污灰色,表面易发生糜烂,有渗液、浸渍及破溃,尚可合并出血及感染;4.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可有异物感、灼痛、刺痒或性交不适。
检查
皮肤活检:不同类型疣的组织病理表现有差异,但均以颗粒层、棘层上部细胞空泡化和电镜下核内病毒颗粒为共同特征,可伴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等。
诊断鉴别
病根据病史及典型皮损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少数患者需检测组织中HPV核酸方可确诊。跖疣应与鸡眼、胼胝进行鉴别。
并发症
治疗
(一)外用药物治疗:1.本病主要采用外用药物治疗,适用于皮损较大或不宜用物理治疗者,但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药物及使用方法。2.常用药物包括:①0.05%~0.1%维A酸软膏或阿达帕林霜,每天1~2次外用,适用于扁平疣;②5-氟尿嘧啶软膏,每天1~2次外用,因可遗留色素沉着,故面部慎用;③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基亚砜外用;④平阳霉素10mg用1%普鲁卡因20ml稀释于疣体根部注射,每个疣注射0.2~0.5ml,每周1次,适用于难治性寻常疣和跖疣。 (二)物理治疗:1.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2.包括冷冻、电灼、刮除和激光等。 (三)内用药物治疗:1.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2.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HPV治疗药物,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左旋咪唑等);中药以清热解毒、散风平肝、散结为治则,有时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