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推荐科室
新生儿科
概述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目前仍是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

病因描述
(一)病原菌 我国以大肠杆菌(多具有K1抗原)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和L细菌(以Lister研究所定名)感染常有报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不断增加,B组溶血性链球菌虽有报道但不多。 (二)感染途径 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宫内主要是通过胎盘传播感染;分娩过程中由产道细菌感染引起;生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侵入皮肤、黏膜,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脐部是最易受感染的部位。新生儿产时有呼吸抑制而经过复苏干预、羊膜破水时间过长(>24h),母亲有产时感染或发热。 (三)自身因素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完善,IgM、IgA缺乏,对病变局限能力差,细菌进入体内易使感染扩散而致败血症。男婴和低出身体重儿等相对容易获得感染。
症状描述
(一)早期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包括精神不好、反应不佳、哭声减弱无调以及奶欲减退等。 (二)在疾病进展时的主要表现为: 1、体温改变:多数足月儿表现为发热;而早产儿与未成熟儿则主要表现为体温不升,少数新生儿可出现体温不稳定。 2、黄疸:表现黄疸过重、消退延迟或在消退后再出现,以及黄疸原因无法解释。 3、肝脾肿大:由于炎症反应与脏器的受累而先后出现。 4、激惹与四肢肌张力改变:部分新生儿可出现兴奋-激惹症状,也有部分早产儿可表现四肢肌张力减退。
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计数:高低不一,也可正常,因此意义不大,但杆状核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之比≥0.2有参考价值。 2、培养:最好在用抗生素前作血培养,皮肤消毒和操作必须严格无菌,以免培养出污染菌。如已用过青霉素或头孢霉素治疗可用高渗培养基作L型细菌培养。迁移性病灶的脓液培养如阳性,有很大诊断意义。 3、快速诊断:可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4、直接涂片找细菌:如疑有宫内感染,于出生后1小时内取外耳道内液体或胃液作涂片找细菌,若阳性表示宫内羊水被污染,但小婴儿不一定发病。
诊断鉴别
诊断: 1、病史:①羊膜早破大于12~24h②母孕后期有发热和绒毛膜炎病史③出生时Apgar评分低并有抢救史④早产、双胎。 2、临床表现:①呼吸窘迫②心率增快和周围循环灌注差,青紫③低血压④酸中毒(代谢性),低血糖或高血糖⑤体温不稳定⑥胃肠道症状⑦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⑧抽痉⑨瘀斑或瘀点⑩其他如黄疸、肝脾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①血白细胞计数<5X109/L,未成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0.2提示有细菌感染②血小板计数<100X109/L提示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③急相蛋白:C-反应蛋白>15μg/ml提示有细菌感染;ESR>15mm/h④血培养检查;血培养阳性可确立病因诊断⑤放射学的检查⑥病原菌抗原检测。 鉴别: 本病需与新生儿颅内出血相鉴别。
并发症
1、最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有时神经系统症状并不明显,但已并发此症。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早作脑脊液检查。 2、其次易发生的并发症是肺炎或肺脓肿,出现呼吸系统症状。 3、其他迁移性病灶如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和肾盂肾炎也偶可发生。
治疗
1、抗生素: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即要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2、一般治疗: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疗法: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1)免疫球蛋白治疗(2)白细胞的输入(3)交换输血。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