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
推荐科室
传染病科
概述

        蛔虫病是由似蚓蛔线虫(简称人蛔虫或蛔虫)引起的寄生虫病。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

        蛔虫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人主要通过误食感染期虫卵而致病。由于蛔虫具有游走、扭曲成团、钻孔等特点,除对肠粘膜易造成机械性损伤及毒性作用外,还可引起许多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病因描述
(一)误食感染期虫卵; (二)机体抵抗力差; (三)过敏体质; (四)接触受污染的土壤、食物。
症状描述
(一)腹痛:蛔虫寄生于肠道或胆道,造成机械性梗阻,常引起剧烈的阵发性腹部绞痛,以脐周为甚。 (二)发热:幼虫在肺部发育,引起蛔虫性肺炎或蛔虫性哮喘,常有咳嗽,发热,严重者有高热,寒战,咯血等症状。 (三)食欲不振、消瘦:成虫寄生于肠道,影响人体对于营养的吸收,患儿常常有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症状。 (四)荨麻疹、皮肤瘙痒; (五)重者可有频繁呕吐、胸痛、呼吸困难、紫绀。
检查
1、病原学检查:粪便涂片法或盐水浮聚法可较容易查到虫卵。近年来常用改良加藤法。该法虫卵检出率较高。 2、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异位蛔虫症的诊断。 3、血常规:幼虫移行时引起的异味蛔虫症及并发感染时血液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X线检查: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出现乏力咳嗽或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进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厌食、腹痛、体重下 降等应注意患蛔虫病的可能性。 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胃肠钡餐透视发现蛔虫阴影或有粪便排出或吐出蛔虫史者,均可明确蛔虫病的诊断。在出现绞痛胆管炎、胰腺炎时应豪华蛔虫异位症的可能性,并通过B超逆行胰胆管造影进行诊断。蛔虫性肠梗阻以儿童为多见,腹部的条索状肿块结合放射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 本病需与其他寄生虫感染、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相鉴别。
并发症
1、胆道蛔虫症; 2、蛔虫性胰腺炎; 3、蛔虫性阑尾炎; 4、蛔虫卵肉芽肿; 5、蛔虫性肠梗阻。
治疗
(一)驱虫治疗:目前常用的驱虫药为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和伊维菌素。驱虫时间宜选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性,感染程度高的地区最好每隔3~6个月驱虫一次。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二)饮食治疗:驱虫后一般不需要忌口,可吃一些富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豆腐、鱼、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有贫血现象,驱虫后还应适当多吃一些动物肝脏和瘦肉等补充营养。 (三)手术治疗:有时蛔虫性肠梗阻可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或套叠,必须及时手术治疗。蛔虫也可穿过肠壁,引起肠穿孔及腹膜炎,若不及时手术即可死亡。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