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性疾病
推荐科室
血液科
概述
骨髓增生性疾病是指骨髓组织持续增殖而引起的一组疾病,增生的细胞可以红、粒或巨核系细胞为主,也可以原纤维及原骨细胞为主。临床上有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肝脾肿大,常并发出血、血栓及髓外化生等特征。近年趋向将本组疾病的名称限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原因不明的骨髓纤维化(髓纤)。
病因描述
大多文献推测本组疾病为干细胞病,是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向不同定向分化过程,受原因不明刺激而产生不规则、自主性、持续性的增殖病变。各组患者虽各有其异常增殖的祖细胞,但均仅具有A或B型之一的6磷酸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同功酶,特别是慢粒细胞。慢粒的红细胞及血小板前体均有相同的Ph染色体。以上各点可说明慢粒病变并不局限于粒系祖细胞而可累及其它各系祖细胞。其它各病也均只具有一种G6PD同功酶,与慢粒相似,也起源于异常多能干细胞的单克隆性,类似肿瘤的增殖病变。由于髓纤的骨髓或皮肤原纤维细胞与该病的造血细胞不同,原纤维细胞具有两种类型的G6PD同功酶,其生长集落的形态及组织化学特征均与正常并无显著区别,因而推测纤维细胞的增多是针对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与造血细胞异常增殖的反应性,继发性病变。现学者已公认为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β转化生长因子(βTG)有促使原纤维细胞形成的功能。
症状描述
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中老年发病,男性多见。起病隐匿,偶然查血时发现。血液黏滞度增高可致血流缓慢和组织缺氧,表现为头痛、眩晕、多汗、疲乏、健忘、耳鸣、眼花、视力障碍、肢端麻木与刺痛等症状。伴血小板增多时,可有血栓形成和梗死。常见于四肢、肠系膜、脑及冠状血管,严重时瘫痪。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其嗜碱颗粒富有组胺,大量释放刺激胃腺壁细胞,可致消化性溃疡;刺激皮肤有明显瘙痒症。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第3因子减少、血块回缩不良等,可致出血倾向。高尿酸血症可产生继发性痛风、肾结石及肾功能损害。
患者皮肤和黏膜显著红紫,尤以面颊、唇、舌、耳、鼻尖、颈部和四肢末端(指趾及大小鱼际)为甚。眼结合膜显著充血。患者后期可合并肝硬化,称为Mosse综合征。患者多有脾大,可发生脾梗死,引起脾周围炎。约半数病例有高血压。Gaisbock综合征指本症合并高血压而脾不大。
病程分为: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期:可持续数年;②骨髓纤维化期:通常在诊断后5~13年发生;③贫血期:有巨脾、髓外化生和全血细胞减少。
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起病缓慢,可有疲劳、乏力。以血小板增多,脾大,出血或血栓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起病隐匿,偶然发现脾大而就诊。症状包括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左上腹疼痛、贫血、巨脾引起的压迫症状以及代谢增高所致的低热、出汗、心动过速等。少数有骨骼疼痛和出血。严重贫血和出血为本症的晚期表现。少数病例可因高尿酸血症并发痛风及肾结石。也有合并肝硬化,因肝及门静脉血栓形成,而致门静脉高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