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
推荐科室
消化内科
概述

        急性胃肠炎是由多种不同原因,如细菌、病毒感染、毒素、化学品作用等引起的胃肠道急性、弥漫性炎症。大多数由于食入带有细菌或毒素的食物如变质、腐败、受污染的主副食品等引起。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急性胃肠炎起病急,常在24小时内发病。

病因描述
病人一般发病前有过食可疑不清食物的病史,同食者往往一起发病。 (一)理化因素: 过冷、过热的食物和饮料,浓茶、咖啡、烈酒、刺激性调味品、过于粗糙的食物、药物等均可刺激胃粘膜,破坏粘膜屏障。 (二)生物因素细菌及其毒素: 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毒素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较为常见。进食污染细菌或毒素的食物数小时后即可发生胃炎或同时合并肠炎此即急性胃肠炎。 (三)其他胃内异物或胃石、胃区放射治疗均可作为外源性刺激,导致本病。情绪波动、应激状态及体内各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可作为内源性刺激而致病。
症状描述
多数急性起病,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食欲减退、喛气、恶心、呕吐、严重者呕吐物略带血性。由沙门菌或金葡萄及其毒素致病者,常于进食物数小时或24小时内发病,多伴有腹泻、发热,严重者有脱水、酸中毒或休克等。
检查
1、大便常规检查; 2、粪便培养; 3、血常规: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4、胃钡餐造影:见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斑点状出血或糜烂等。 5、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 6、胃总酸度测定。
诊断鉴别
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3、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4、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5、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鉴别: 应与肠炎,痢疾,早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鉴别。
并发症
脱水、电解质不平衡、肠穿孔、败血症。
治疗
得了急性胃肠炎要及时就诊,及时治疗,必要时做粪常规和细菌培养。不可随便自行服药,以免耽误病情。 (一)一般治疗: 尽量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口服葡萄糖一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鼓励摄人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忌食牛肉等易产气食物,戒酒。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熏、腊的鱼肉,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食物和辛辣刺激食物、调味品等。 (二)对症治疗: 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例如肌肉注射氯丙嚓25-100mgl日。解痉药:如颠茄8n堪11次,1日3次。止泻药:如思密达每次1袋,1日2-3次。 (三)抗菌治疗: 抗菌素对本病的治疗作用是有争议的。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如黄连素o.3g口服,1日3次或庆大霉素8万u口服,1日3次等。但应防止抗菌素滥用。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