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日前,酒鬼酒被曝在第三方检测机构查出了3种塑化剂成分,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为1.08㎎/㎏,超标高达260%,高含量的DBP固然对身体有损害,但是不为人知的是,酒精的危害比塑化剂更大。长期饮酒可引起神经炎、心血管病变、脑病变、造血功能障碍、胰腺炎、胃炎和溃疡病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对肝脏的损害。
各种酒都有不同含量的乙醇,乙醇进入肝细胞后经氧化为乙醛。乙醇和乙醛都具有刺激、损害肝细胞的毒性作用,直接或者间接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
1、饮酒量及年限。研究指出,引起酒精性肝病的饮酒量及年限为每天160g,连续5年;引起酒精性肝硬化的饮酒量和年限是每天160g,连续20年。但小于上述摄入量,也可发生酒精性肝病。另有报告,男性每天饮酒40g,女性每天饮酒20g,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增加。
2、饮酒方式。一次大量饮酒的危险性比小量分次饮酒更大,早年饮酒发生肝病危险性高。
3、性别因素。女性对酒精较男性敏感,其安全饮酒剂量(每周140g)较男性(每周210g)低。女性嗜酒者患急性和慢性酒精相关疾病较男性多见,比男性更易发生酒精性肝病,且治疗后易复发,甚至在停止喝酒后也容易由酒精性肝炎变成肝硬化。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女性平均体重比男性低,体内含水分相对较少,而含脂肪较多,因此,饮等量酒,女性血中酒精浓度较男性高;二是女性胃内乙醇脱氢酶较男性低。
4、营养因素。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时,可以加重酒精对肝脏的毒性。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饮酒在一定范围内不会一引起肝损害。但过量饮酒,超过酒精中毒临界值,膳食调节就没用了。
5、遗传因素。部分酒精性肝病有遗传易感性。这种遗传的酒精肝与乙醇代谢的酶以及细胞色素有很大关系。
上文中提到,酒精性肝病主要包括四大类型,这也是酒精性肝病分期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和饮用时间的延长,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也会不断加重和升级:
1、酒精性脂肪肝(俗称“酒精肝”):在酒精性肝病的组织学改变中,酒精性脂肪肝出现最早,出现率也最高。形态学上尚不能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肝区别,因此诊断须依靠临床资料。
症状:轻度脂肪肝多无症状,中、重度脂肪肝可呈现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如乏力倦怠、上腹不适、两肋胀满感、食欲不振等,少数病人有低热、腹泻、四肢麻木、手颤、性功能减退或障碍等。
2、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是酒精性肝病的一个临床分型,是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引起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发展成黄疸甚至肝衰竭。
症状:酒精性肝炎患者发病前往往有短期内大量饮酒的情况,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迅速出现黄疸,其他可有发热、腹水、近端肌肉松弛等,重症患者可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乃至死亡。
3、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实际是病理学上的一种概念,此时,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特别是胶原)过度沉积。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病变,是可逆的。
症状:酒精性肝纤维化与一般酒精性肝病一样症状无特异性,可表现为无力、腹胀、肝区痛、肝肿大、厌食、四肢麻痹、记忆力减退、肝掌,少部分患者可有腹泻、性功能减退、蜘蛛痣等。
4、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对肝脏的损害已经是不可逆转了。如果不加以科学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那么就很可能发展为肝癌。
症状: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早期无症状,中后期可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腹痛、乏力、发热、尿色深、齿龈出血等症状。进入失代偿期后,可出现黄疸、腹水、浮肿等症状,可因并发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而死亡。
肝硬化晚期和肝癌都是很难被治疗的。如果没有合适肝源进行肝移植,就很有可能因酒而丧命。当前医疗水平发达,很多人通过B超检查就能在早期发现酒精肝。所以,切莫忽视对酒精性肝病的尽早控制和治疗。
酒精性肝病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必须终身戒酒,包括含酒精的饮料,如啤酒、果酒以及药酒等。对于那些长期饮酒、已产生酒精依赖者,应到专业戒酒门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戒酒。
如果有应酬实在不好推脱,要避免空腹饮酒,可以在饮酒前适量口服些牛奶、酸奶等,这样可以起到保护胃粘膜减少酒精的吸收。切忌采用酒后催吐的方法,防止误吸至肺内,以及胃、食道粘膜撕裂引起急性出血。
其次是保证合理饮食,以素食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宜清淡忌油腻、富营养、易消化为原则。要多吃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类,清淡少盐膳食,并注意补充含维生素B、C、K及叶酸类较多的食物。
另外,在医师的建议下,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类药物,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伤;也可以服用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还原性谷光甘肽等药物改善肝脏功能。但不能过多的依赖目前市场上的预防保健品,因为保健品的品牌繁多,治疗机理不清,疗效难以确定。
最后,要做到起居有节,劳逸适量。在康复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以及体质强弱不同,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免因心理压力和精神因素导致病情的加重,影响整个疾病的康复过程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