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事故后该不该做心肺复苏?

[ 作者:掌握健康 创建时间:20150107 来源:掌握健康 ]

2015年伊始,上海外滩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虽然过去了一周,但此事折射出公民急救知识的匮乏和安全教育的严重缺位,热议不断,“心肺复苏”更是成为其中焦点。

踩踏事故发生时,多为群体伤,伤者人数多,病情重,现场拥挤,专业救援力量难以迅速到达出事地点。现场目击者的现场急救就尤为重要。然而在此次上海踩踏事件后,网上流传着否定心肺复苏的观点:踩踏事故伤者多为肋骨骨折等内出血,心肺复苏的按压会加速患者死亡。

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急救是与死神在赛跑,虽说未必100%成功,虽说其中可能因方法不当造成二次伤害,但在那种紧急而特殊的情况下,不做急救基本在等死,如果做,还有生的希望。

首先我们来了解拥挤踩踏事故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人的胸腔被挤压到难以或无法扩张,就会发生挤压性窒息。这种挤压往往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解除,于是受压超过极限的人员会发生窒息缺氧死亡事故。一般来说踩踏伤者外在大出血者很少,更多的是内出血。在上海踩踏事件中有多位现场目击者描述有伤者大口吐血征象,应该是肺出血表现,这样的伤者非常危重,大失血导致休克,肺出血也导致通气换气功能丧失,随时会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普通百姓在做心肺复苏急救之前,首先要判断伤者的状况,看是否为心脏骤停,以拍打、在耳边呼唤对方来判断他是否还有神志意识,如果发现没有意识、没有呼吸,要赶快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操作不当确实有可能发生肋骨骨折等并发症,但实施心肺复苏的前提是心脏骤停。心跳停,随时死人,综合而言即使受伤也总比死亡好。所以当你确切地通过伤者反应、呼吸、颈动脉搏动三项指标评估判断伤者心脏骤停已经发生时,无论患者是否合并内脏损伤,心肺复苏都是首要且唯一的选择。当心跳已经停止,还有什么是更糟糕的损失呢?无论何种原因的心脏骤停,不做心肺复苏的一定死,做心肺复苏还有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