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养生,调养脾胃最重要

[ 作者:掌握健康 创建时间:20130218 来源:掌握健康 ]

“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伴随着温度回升,人体内相应的阳气也开始浮动起来了。但此时冷空气活动仍然较为频繁,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出现体虚的病症。因此,“雨水”节气养生,最重要的就是调养脾胃,注意保暖。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功能健康,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匮乏,体质下降。

所谓“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要想稳固元气、延年益寿,“雨水”时节调养脾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勿减衣物

雨水期间,“倒春寒”现象较为常见,空气中水分增加,不仅导致温度降低,还提高了空气湿度。很多人因此感到阴闷,想要脱掉外衣轻松一下,但“燥寒冻肉,湿寒入骨”,早减衣物会使体热外泄,湿寒入骨,容易诱发关节病。

2、调节饮食

春季多风,人体很容易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上火等现象,故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水分。孙思邈《千金方》中有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

另外,尽量少吃寒冷的食物或喝凉茶,避免脾胃受凉。

3、中药调养

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中药材能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可以较好地配合春天脾胃生发阳气的机能,调补脾胃。

4、将养精神

古人云:“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情绪的稳定是阴虚体质最需要的,初春肝气升发,肝血虚的阴虚质容易上火、乱发脾气,所以在精神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5、适量运动

初春早晚天气仍然较冷,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如若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过度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易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