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呼吁人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积极行动。然后近些年来,对中药材的过度开采已经引起了诸多生态问题。
1、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去年归真堂“活熊取胆”的制药模式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不止是动物,作为中药材主要资源的植物也被大量采集,致使大面积植被被毁,野生资源逐年减少。
以甘草为例,我国1年要消耗4万吨以上,其中85%来自野生。虽然人工种植甘草技术已经成熟,但需5年成长期和成本投入,而收购价格与野生甘草一样,显然不如去挖野生甘草来钱快。
据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山人参、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因野生资源量稀少,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而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2、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冬虫夏草可谓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物种,而世界冬虫夏草98%的采挖量来自中国的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每到虫草采收的季节,当地人都会组成一支庞大的"挖草军团",奔赴3000米~5000米的高山上采挖珍贵的虫草。有关资料显示,仅三江源保护区1年就有12万人参加。
在青海省境内,虫草的滥挖现象触目惊心。据保守估计,每年进入整个三江源保护区内的"挖草大军"最少在10万人以上,而果洛州全州常住人口也才10多万。尽管政府禁挖限挖,但仍阻挡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虫草滥挖的直接后果,除了使青海省境内部分地区的虫草资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外,更冲击着高原生态环境。
除植被破坏外,成千上万人挖掘留下的空洞,也大大加快了雨季中水土流失的速度,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速了沙漠化扩展和沙尘暴的发生。
3、生态链种群濒临灭绝
中药材的无序开采,带来的不仅仅是药用植物本身濒临灭绝,更会引发“蝴蝶效应”,导致相关物种也迈向消失的境地。
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中华虎凤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由于中华虎凤蝶的生存依赖于一种叫杜蘅的植物,杜蘅的花期很短,而且成长较难,因此虎凤蝶的分布便被限制在有杜蘅分布的很狭小区域内。杜蘅被大面积采挖后,中华虎凤蝶也开始大量锐减。
中药材生态系统近年来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15个~30个物种的危机,如不紧急抢救保存,丢失的基因将一去不复返。
当传统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碰到环保新问题时,如何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呢?
加强野生药用植物的采集利用监管,并研发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人工繁殖,是保护野生药用植物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牵涉到方方面面,管理难度很大,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濒危动植物的经营利用和保护管理。
有关部门应及时调整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名录,既充分考虑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标准,又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及时将某些以被严重威胁的动植物列入新的保护名录。而对于野生动植物收购、经营、乱捕滥猎等非法的资源利用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惩处,使濒危动植物得到根本的保护。
保护环境,从有序开发中药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