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高考已经拉上帷幕,可是关于高考的话题并没有结束,连日来,各大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就接到了很多考生家长的咨询电话。
有的说孩子自考试结束后,整天玩游戏,没日没夜;而有的性格内向的考生在考试结束后彻底变成了“闺中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搞得全家比高考前还焦虑。
家长对高考的关注,往往在考前关注考试成绩、考前准备等,考后则注重为考生填报志愿出谋划策,对学生考后的心理问题却极容易忽视。
从极度紧张一下子转为极度放松,家长应该稍加引导,比如同学聚会、社区做义工,或者进行短途旅游,适度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像通宵打游戏、通宵唱KTV等会导致疲劳神经加剧的活动应该尽量减少,因为这些昼夜不规律的活动容易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影响大脑功能和身心健康。
实际上,高考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心理的承受力和成熟度还不能完全承担高考如此之重的压力,也没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进行自我调节。相当多数的家长都不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缺乏相应的知识,不能对孩子进行帮助指导,甚至还把孩子的成绩、录取的院校作为自己和同事、邻居比较的资本。这些都不利于考生身心健康的调整。
有的考生由于对考试成绩的过度担忧、过度焦虑,很容易影响睡眠和肠胃功能,出现失眠、睡不着觉、入睡困难、早醒、食欲不振、情绪低落、不愿交往、行为退缩、抑郁、心情烦躁等症状。
就此,家长应主动增加对考生考后的心理辅导,一旦发现孩子有抑郁寡欢、精神萎靡、少食厌食、情绪低落等表现,应及时加以疏导,让孩子多从事健康的体育活动、社会活动、多与人交流,调整对高考的认知,必要时要到正规的诊疗机构进行心理检测及辅导,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面对高考失败,产生负面情绪反应也是正常的,如果负面情绪反应的时间太长,程度较重,并且影响了当下的生活和学习,那就是心理问题了,也是需要心理援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