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在上班时侃侃而谈,回到家却疲惫懒言;聚会应酬时笑容满面,面对亲友时却麻木冷淡。这些上下班时间判若两人的症状,被称为“下班沉默症”。
为什么会有“下班沉默症”?据某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患有不同程度的 “下班沉默症”。据介绍,容易患这种“病”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司机、新闻工作者、警察、医生、IT等职业,而且以男性居多。工作压力大、长时间疲惫导致排斥交流、习惯性对陌生人客气、工作环境嘈杂迫切寻求安静空间等,是导致“下班沉默症”的主要原因。
这种“下班沉默”是金还是病?有人认为,下班后回到家,在私人领域里不爱说话,是一种正常的放松和解压方式。如果下班沉默是短时间的,那的确是这些人在下班后通过沉默的方式补充自己的情感资源。但长期“下班沉默”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破坏必要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导致抑郁症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身体疾病。
在很多家庭中,交流沟通是增进感情的最好方式,可“下班沉默症”会让家庭因缺乏沟通出现矛盾。
那如何消除下班沉默症?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情绪管理。比如可以在下班时,对自己当天的情绪进行梳理,收拾心情,把负向情绪写在纸上,锁进抽屉,告诉自己“下班了,换个心情”,增强自己角色转换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在家中找些大家共同的娱乐项目,比如一起外出游玩、散步等等,为自己和家庭成员打造安全牢固的心理支持系统。也可一起做点家务、或是一起散步什么的,即使没有言语上的你来我往,但依然是很好的分享。沉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预告的沉默。这会让家人产生无端的误解和揣测,不妨进行有预告的沉默,沉默之前告诉家人“亲爱的,我只是累了,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如果一旦发现一个人不仅不爱说话,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也提不起精神来,并伴有胃口不好甚至失眠的情况发生,就要留心了,这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或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