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对这个场面很熟悉:在聚集的饭桌上,大家是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本应该热闹非凡的聚会,也变得鸦雀无声。宁愿刷微博、微信,也不愿意对身边的人多说几句。
埃里克说,“每个时代人们都会感到焦虑,但这种焦虑常常伴随新的沟通技术出现。”而如今,最大的恐慌是微信。
症状一:我们的生活全都微信见
一个网络段子:“每天早晨,人类从梦中醒来,不刷牙、不洗脸、不下床……第一件事,用各种各样的iPhone、iPad、三星、HTC、联想、OPPO……奔向同一个App:微信。每天早晨,每个草根,和屌丝,都突然找到了皇帝批奏折的感觉,要浏览比真皇帝的奏折还要多得多的微信留言。
很多人对微信态度复杂:既严重依赖,又不堪其扰,既有错过的焦虑感,又有病态的强迫症。
我们发出一条微信,默认对方立刻能收到。
这是新时代的迷幻药:已经上瘾了,欲罢不能。
症状二: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社交工具让网友变成了朋友,也让朋友变成了网友。
邓巴20多年前提出的著名的“邓巴数字”,即“150定律”(Rule Of 150)。150人是我们能够建立社交关系的人数上限,在这种关系中,我们了解他们是谁,以及与我们的关系。一旦一个群体的人数超过150人,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开始淡化……
而在现在的移动互联时代,微信上的联系动辄超过150人,不少人使用“群组”功能来选择看你的人。“群组”所藏的秘密也很多,从“密友最爱”到“无公害”,再到“不太熟”,亲疏关系非常明显,但是人们总把随便的熟人关系误以为是真正的友情。
症状三:手机是最亲密的伙伴
2005年,斯坦福大学调查4113名互联网使用者后,在报告中指出“人们在网上待的时间越长,在现实中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就越少。
科技正促成一些“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家庭”。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每人待在各自的房间上网。
美国近期一项研究则证实,年轻人如果每天用社交媒体超过2个小时,自己的社会隔离感将增加一倍。研究发现,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越多,就越有可能感觉被社会隔离,使用频率也与增加的社会隔离相关联。
人有社会交往的需求,但现代生活让我们远离,虽然社交媒体填补了空白,但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而现在年轻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和社会孤立问题愈发严重。
而在微信依赖症的背后,在社会学家们看来,是一种孤独的症候。严格说,这是一种社会病灶,一种社会性格和习惯的形成。
微信依赖症的特征
微信孤独症的几大特征,看看你中枪没:
1、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是看微信;
2、与朋友不见面,只在微信上聊天;
3、拿起手机就打开微信,以至于忘了自己为什么拿手机;
4、没有网络就焦虑不安;
5、回家不与家人说话;
6、每天玩儿微信超过2小时;
7、不让玩儿手机,情绪就不稳定;
8、拍照片发朋友圈,没人回应就很失落等。
参考资料:
1、微信孤独症:刷微信2小时,孤独感增一倍搜狐健康
2、微信孤独症的五种症状,你占了几条?豆瓣网
3、微信孤独症:熟人,还是朋友? 商业周刊中文版
编者/雪娇;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