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失眠,调节身体的同时别忘了疗“心”

[ 作者:掌握健康 创建时间:20170421 来源:掌握健康 ]

失眠可以算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现象了。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近50%的老年人被睡眠问题困扰。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时间也会逐渐减少,入睡时间延长,熟睡时间缩短,易早醒,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有些老人却经常性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有的甚至彻夜难眠。长此以往 ,会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失眠原因:生理+疾病+心理

生理因素:

由于机体的正常老化和脑功能的日益衰退,老年人的醒觉—睡眠节律的调节机能受到损害,从而缺少深睡眠和快波睡眠,浅睡眠状态相对增加。

他们通常是夜间睡眠减少,睡眠过程不连续,多次出现短暂的觉醒,睡眠效率降低,白天疲乏,爱打盹儿,严重者甚至表现为睡眠昼夜颠倒。另外老年人还常伴有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致使脑功能逐渐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疾病因素:

进入老年期以后,全身性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诸如冠心病、肺心病、肺气肿、糖尿病、颈椎病等,这些疾病都可严重影响睡眠。脑部病变如脑溢血、脑梗塞、痴呆、震颤麻痹等也是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

此外,中医认为人进入老年后,肾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夜间小便次数增多,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

心理因素:

睡眠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对于老年人而言,退休以后的精神状态和在岗时不可能一样,由于生活上的空虚导致思虑加重。有些老人会在遭受某种应激事件后出现暂时性失眠,一旦问题解决即可恢复正常,但有些老人意志和自我调适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处理问题或处理不当,使失眠持续迁延,最后失眠反倒成了他们的压力因素。

对抗失眠:锻炼身心,不靠药物

很多人在失眠时选择服用安眠药,因为它是快速解决睡眠问题的“捷径”,长此以往不但产生身体依赖,更严重的是产生心理依赖。

其实睡眠应该被当成一种习惯来慢慢培养,急功近利地想要达到疗效往往适得其反。多数老人的失眠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无需药物治疗,可通过改善睡眠习惯和进行心理调适来达到目的。

1、老年人要自行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每晚按时睡觉,如果有午睡习惯以30分钟左右为宜。

2、很多老人喜欢坐在床上看报纸、看电视,建议失眠的老人把床只当作睡眠之用,其他活动可在沙发、坐椅上进行。

3、卧室要安静,要足够暗,因为黑暗可以帮助、促使人睡眠,可以挂一些厚重的窗帘,不但能阻挡光线,还可降低噪声,但在睡前20分钟应将卧室充分通风,保证空气清新。

4、睡前一小时喝一杯牛奶效果堪比安眠药,牛奶的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色氨酸,它能促使大脑神经细胞分泌出一种使人产生困倦感觉的血清素(五羟色胺),使大脑思维活动暂时受到抑制,产生睡意。

5、老年人可以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遛鸟、打太极拳等。也可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如书画比赛等,以开阔心胸,陶冶情操。邻里之间的老人可以结伴出行,互相交谈,共同娱乐,使生活丰富而充实。

另外,中医认为,失眠是“肝肾阴虚,脑髓空虚”所致,以“肾气肾精亏虚”为其基本病机,所以临床主要以滋补肝肾、益精健脑、安眠补身、滋阴潜阳来调理失眠。可食用小米、红枣、百合、龙眼等。

推拿治疗以健脾安神为原则,可在睡前推背、捏脊、触腋、摩腹等。睡觉时可采取右侧卧位,既不压迫心脏,也能减轻脊柱压力。

老年人由于阅历广泛,经历繁多,但又生活空虚,常出现“心事重重”的状态,子女不但要丰富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

们的内心世界,人到老年,有相当一部分疾病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因此,请给予老人们多一些交流、多一些关怀。

转载于搜狐健康

编者/雪娇;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