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预防自杀日来了,沉重的话题再次被提起,当一个人面临痛苦,他清晰、理性的写下遗憾和生命倒计时。不惊扰任何人静静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真的是理性的吗?他到底为何选择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一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而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青壮年的首位死因。
自杀一般由精神病自杀与冲动性自杀构成,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自杀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冲动自杀,自杀行为通常在与他人争吵或遭遇某些负性事件之后较短时间内发生。
对于自杀者来说,冲动是魔鬼,因为任何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可能会给个体带来悲观、失望、压抑、狂躁等不健康的情绪,最后无限扩大,演化为淹没般的绝望或难以抑制的毁灭冲动,像一根导火线,引爆个体的自我灭亡。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小白鼠放到一个装满水的水池中心。这个水池尽管很大,但依然在小白鼠游泳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小白鼠落入水后,并没有马上游动,而是转着圈子,发出“吱吱”的叫声。小白鼠的鼠须是一个精确的方位探测器,它的叫声传到水池边沿,声波又反射回去,借此判定水池的大小,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不慌不忙地朝岸边游去。
心理学家把另一只小白鼠的鼠须剪掉后,同样放入水中。小白鼠又发出“吱吱”的叫声,但是,由于“探测器”不复存在了,它探测不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几分钟后,小白鼠沉至水底,淹死了。心理学家解释:第二只小白鼠不是被剪掉鼠须致死的,而是被“无论如何也游不出去”的意念杀死。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水池”,就是所谓的逆境、困境,有些人此时就像被剪掉鼠须的小白鼠一样,以为横亘在面前的是海洋,而放弃了最后一搏的信念,最后却淹没在很浅很窄的“水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