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7月,炎热的夏季已然到来。中医认为,夏季心阳最旺。此时,人不仅情绪起伏较大,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下降,若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当出现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尿少色赤等症状时,就是所谓的“上火”了。
一般来说,中医所指的“火”,有三种意思:
1、维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的动力,叫做“少火”,是人体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能量,即生命活力。
2、过于旺盛的火,消耗人体的水液,消耗正气,叫做“壮火”,是病理的火。
3、外来的致病因素。如六淫学说中所讲的“火邪”。
对于人体来说,正常之火是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如果此火过于亢烈,那就是不正常之“邪火”。
无论哪一种“火”,都有虚实之分,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多由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此外,精神过度刺激、脏腑机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症状轻、时间长又反复发作者是“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
按照五脏学说来分,“火”还可分为心火、胃火、肝火、肺火、肾火。
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除了气候因素外,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当、消化不良等其他因素都会导致体内产生各种“火”的症状,如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流鼻血、牙痛等。
别看上火不是什么大病,可就是折腾得让人寝食难安。而且不同的“火”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对症才好“下药”。如果辨错证、用错药,不是降火过了头,就是“火上浇油”。
1、心火:
若是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用莲子、大米适量共煮常服,或平时将黄连片含在口中并慢嚼,将药液咽下,均有清心火之功效;
若是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可用“牛黄清心丸”等。
2、肺火: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可用百合、红枣、大米适量共煮粥服。
3、胃火:
若是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宜以知母、黄苓、淡竹叶、石斛、天花粉等适量泡茶饮服;
若是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可适量吃些蜂蜜、梨汁、甘蔗汁等。
4、肝火: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可遵医嘱用一些清肝泄火的中药。
5、肾火: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平时可以用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饮,也可加服 “六味地黄丸”等。
总的来说,“上火”还是由阴阳失调引起的,养成好习惯是去“邪火”的最好方法。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暑气盛、瘴气多,暑热耗气伤津,广东凉茶应此而生,凉茶中所用的药材多具有清热益气、滋阴潜阳的功效。但是由于凉茶多于民间流传,组方配伍并不严谨,且用来煲凉茶的中药材有的可以药食两用,有的则只能用来入药。
因此,凉茶并不是“茶”,而是药,适当的时候可以用来解解暑,但应该节制有度。
即使在炎热的夏季里,仍有一大部分人不适宜喝凉茶:
1、阳虚体质的人:长日坐办公室的人,由于体力劳动和户外活动都减少,阳气的推动功能减弱,且空调的使用也造成体内阳气随季节的升发乏力,故这些人的体质大都向阳虚过渡,不能再承受寒凉物质的大量刺激。
2、苦夏的人:苦夏是指夏季气温升高后,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身体乏力、精神不振的状态。苦夏者脾胃阳气的推动运化功能较弱,食物摄入得少,因而抵抗力也相对较低,经不住寒凉刺激。
3、经期和产褥期女性:女性月经期和产后,身体虚弱,且对冷热刺激极为敏感。如果不加节制地饮凉茶,寒凉的刺激就会使血流滞涩缓慢,甚至形成淤血,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经量减少,严重的还有可能引起闭经、不孕。
4、儿童和老年人:儿童是纯阳之体,所以特别容易上火,但喝凉茶并不是预防孩子上火的好办法,因为儿童的脾胃调节功能尚处在建立和完善的阶段,对外来药物的寒凉刺激不能及时调整和适应。老年人由于阳气渐弱,器官功能衰退,同样会因为凉茶刺激而出现消化系统病变,或导致慢性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