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菌痢狂,小儿千万要慎防

作者:掌握健康      创建时间:20120713      来源:掌握健康

【编者导读】细菌性菌痢是夏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由菌痢杆菌引起,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儿童发病率一般较高,其次是20~39岁青壮年,老年患者较少。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

菌痢主要通过粪-口传播

菌痢全年均可发生,但因夏季有利于苍蝇孳生及细菌繁殖,且此时人们喜食生冷食物,故夏季多发。

菌痢是病从口入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食物型传播:菌痢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在葡萄、黄瓜、凉粉、西红柿等食品上繁殖,所以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

2、水型传播:菌痢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若饮用被病人与带菌者的粪便污染的天然水、井水、自来水,常可引起菌痢暴发。

3、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手而传播。如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菌痢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上述污染品后,即可带菌,如果马上去抓食品,或小孩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就会把细菌送入口中而致病。

4、苍蝇传播:苍蝇有粪、食兼食的习性,极易造成食物污染,不少地区观察到菌痢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一致。

重型和中毒型菌痢需要入院抢救

细菌性菌痢病人在发病前1~3天多有不洁饮食的病史。根据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 急性菌痢

1、轻型: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2~4次/天,呈水样或糊状,有时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

2、普通型: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个别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

3、重型:起病急,有高热,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天,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可发生意识障碍。

4、中毒型:多见于2~7岁的儿童,常突然发病。开始时只有高热,体温可达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肤常出现花纹,呼吸浅而弱,可反复出现惊厥。多数孩子没有腹痛、腹泻和呕吐,少数孩子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无脓血。除上述症状外,若出现休克症状的叫休克型,表现为脉膊细弱、血压下降,若出现脑部症状者叫脑型,表现为烦燥、嗜睡、昏迷,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二、 慢性菌痢

凡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菌痢、多数是因轻型菌痢治疗不彻底或体质较弱所致。多无高热,有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和低热,大便3~5次/天,正常便、黏液便、脓血便可交替出现。

菌痢虽然有多种类型,对生命有威胁的只有重型和中毒型,一旦发生,应急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如何预防菌痢侵袭

得了菌痢后,只要及时入院诊治,严格遵医嘱服药,护理得当,不发生反复感染,患者恢复是比较快的。

不过,菌痢危害大,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重视菌痢的预防,尤其是婴幼儿及学龄前的孩子,由于身体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肠道抵抗力较弱,故对病菌敏感,若家长照料及饮食上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发病。

预防本病的重点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针对水、食物、粪便、脏手和苍蝇进行预防:

1、不吃腐烂变质及被苍蝇、蟑螂污染过的食物。

2、不吃生冷蔬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处理的刺菜剩饭,生吃瓜果要洗净、消毒或去皮,不在街头的小摊买各种切开的西瓜、菠萝等。尽量减少夏季聚餐。

3、坚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食具要按时煮沸消毒。婴儿所用奶瓶奶器也要严格消毒。

4、老人及孩子不要与菌痢病人接触,以免感染患病。

5、服用大蒜、马齿花、黄连、白头翁、金银苦参等煎剂,可以预防菌痢。苦瓜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一旦得了菌痢,饮食就要以稀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稀饭、面条等,必要时可禁食一天;忌油炸、生冷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