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奥运医学名词之最---兴奋剂

作者:掌握健康      创建时间:20120803      来源:掌握健康

【编者导读】伦敦奥运会开幕后第一天即爆出兴奋剂阳性事件—19岁的阿尔巴尼亚男子举重77公斤级选手普拉库因为药检未过关,已被逐出奥运会。当地时间7月31日晚,中国小将叶诗文在女子200米混合泳决赛中夺得冠军,她的最后50米自由泳成绩,要比美国名将罗切特400米最后50米的速度还要快,这一度让世界舆论哗然,让外媒怀疑她服用了兴奋剂,不过通过赛后药检,伦敦奥组委相关人员证明她的金牌没有任何问题。

兴奋剂到底是什么?

顾名思义,兴奋剂是指能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从而提高机能状态的药物。这一点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代奥运会上就已经被人发现。不过,那时服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刺激剂类,而后来被禁用的其他类型药物并不都具有兴奋性(如利尿剂),甚至有的还具有抑制性(如β受体阻断剂)。

因此,如今所说的兴奋剂不再是单指那些起兴奋作用的药物,而是泛指能作用于人体机能、有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的药物。

按药理学特点和化学结构,兴奋剂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刺激剂:包括苯丙胺、拟交感神经胺类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碱)、咖啡因类、尼可刹米和士的宁等,能降低人的疲劳度,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肌体新陈代谢。

2、麻醉止痛剂:包括哌替啶类、阿片生物碱类,能让运动员长时间忍受肌体疼痛。

3、合成类固醇类:多数为雄性激素的衍生物。这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度最高的一类兴奋剂,能提高肌肉厚度和力量,降低肌腱伤口的炎症和痛苦。

4、利尿剂:通过影响肾脏的尿液生成过程,加速其他兴奋剂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增加尿量排出,从而减轻体重,并造成药检的假阴性结果。

5、β受体阻滞剂:抑制性为主,能降低血压和心跳次数,使人冷静,使人停止颤抖。适用于射箭、射击选手。

6、血液兴奋剂:短期内增加血红细胞数量,从而达到增强血液载氧能力。

7、内源性肽类激素: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血红细胞的生长,以提高血液中氧气运行速度。适用于自行车、赛艇、短跑和长跑选手。

平常生活会接触到兴奋剂吗?

兴奋剂本质上是人类制作的药物,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吗?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它一直存在于很多的食品、饮料、药品中,只是大家从不在意,也不需要像运动员那样防备尿检。

一、食品界:

最著名的就是“瘦肉精”了,主要代表是克仑特罗,它具有增加蛋白质沉积、减少脂肪的作用。目前,中国已经禁止使用任何瘦肉精,但非法使用的现象仍存在。

当然,很多食品中天然地存在一些兴奋剂,如巧克力的可可中含有咖啡因,一些动物的生殖器官,如牛鞭、狗鞭等天然含有激素类成分。不过,一些减肥食品、保健食品为提高效果,人为地加入药物,所加药物大部分属于兴奋剂。

二、饮品界:

咖啡、茶、可乐等天然含有咖啡因,运动饮料如红牛等等,也含有咖啡因。有些功能型饮料,甚至故意打着“含有兴奋剂,运动员慎用”的招牌,以吸引面临体育考试的青少年以及经常熬夜的上班族饮用。

不过,适量饮用一般问题不大,对人体也没有什么伤害。

三、药品界:

药品无疑是含有兴奋剂最普遍的日常用品。在一些常用的药品外包装上,总是可以见到 “运动员慎用”的标签。那么,主要有哪些药呢?

1、含麻黄碱的药品:复方川贝止咳糖浆、感冒胶囊等。

2、含克仑特罗的药品:喘息灵胶囊等。

3、含咖啡因的药品:感冒灵冲剂、复方扑热息痛等。

4、含麻醉止痛剂的药品:复方樟脑酊、复方甘草片等

5、含吗啡的药品:肠胃宁、咳喘宁等。

6、含雄性激素的药品:苯丙酸诺龙等。

尽管药品中含有兴奋剂,但是只要遵医嘱服用,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兴奋剂有什么危害?

日常生活中的兴奋剂都是含量极低的,只要不是大剂量长期服用,一般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不过,科学研究证明,大剂量长期使用兴奋剂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许多直接的危害。使用不同种类和不同剂量的违禁药物,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也不相同。

1、刺激剂: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葡萄糖、糖原和脂肪酸代谢,导致能量更快地消耗,也可造成致命性心率失常、心肌梗塞、脑梗塞等,甚至会引起猝死。另外,大量服用还可引起短期或长期的行为改变,包括失眠、焦虑、神经过敏、慌乱、攻击行为、偏执狂、幻觉等。

2、麻醉止痛药:

吗啡是这类药物的代表。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会导致成瘾,即使停止服用也会有诸如流泪、流涕、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使用过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抑制、昏睡等强烈反应。

3、合成类固醇类:

这类药物是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其副作用更是非常明显和严重的,可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肝功能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秃发、精液过少或无精等。而对女性的有害作用几乎都是不可逆转的,其中包括:月经不调和闭经、乳房扁平、多毛症、嗓音低沉等。更可怕的还是那些尚未查明、潜伏期较长的副作用,例如导致癌症和胎儿先天畸形等。

4、利尿剂:

影响肾脏代谢,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还可致心律不齐或心脏衰竭而危及生命。

5、β受体阻滞剂:

可导致支气管痉挛、心功能抑制和继发性的心力衰竭。

6、血液兴奋剂:

可引起过敏反应、休克、急性溶血并伴随肾功能损害等,也有感染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染病的危险。

7、内源性肽类激素:

这类兴奋剂可使外貌变得粗鲁、皮肤粗糙和颌骨增厚等肢端肥大等,还可以导致糖尿病、关节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