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凉腹泻多 自行服药是损招

作者:掌握健康      创建时间:20120817      来源:掌握健康

【编者导读】立秋已过,天气也逐渐有“早晚凉,中午热”的趋势。早晚温差的增大,让人的消化道更加脆弱,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出现腹泻。相信你也有腹泻的经历,但是,你是否真的科学地了解这个症状?你是否正确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这个最常见的症状—腹泻。

腹泻就是粪便异常吗?

粪便是食物在体内经消化的最终产物,主要含水分、未消化的纤维、消化液、细菌等。正常成人在一般饮食条件下,每日排便一次,为黄褐色、圆柱状软便,重量约为100~300g,随食物种类、数量及消化器官功能而异。

消化道及肝胆胰等器官的病变可引起粪便性状改变,如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食用动物血、肝后,黏液便、脓血便见于各类肠炎、菌痢、阿米巴痢疾等,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痔疮、直肠癌等。

所以,腹泻并不是单纯地指粪便异常。

腹泻是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解液状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g、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认为是腹泻。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常见于急性中毒、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等。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常见于消化不良、消化系统病变,如慢性菌痢、结肠炎、结肠息肉、慢性胰腺炎、肝硬化等。

另外,夏天饮食贪凉,或开着空调睡觉,也容易导致腹泻。

腹泻时自行服药是大忌!

腹泻根据病因,主要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感染性的腹泻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主要排出毒素和坏死的细胞,以免吸收后引起全身的症状。大多数人一拉肚子就用止泻药、消炎药的习惯,其实是不对的,过早的服用药物,或者是服用不当,反而会掩盖或延误病情,从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腹泻用药主要有抗菌药、止泻剂、微生态制剂等几种。

1、滥用抗生素,也就是所谓的“消炎药”。事实上,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性腹泻有效,而对于病毒性、中毒性腹泻,以及消化不良、受冷、疲劳等引起的功能性腹泻没有效果,且还可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加重腹泻。即使是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具体使用哪种抗菌药也需要选择。

2、滥用止泻药。原则上讲,止泻药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而感染性腹泻一般不用,尤其是急性期、炎症及中毒症状明显时,应视为止泻药的绝对禁忌。因为感染性腹泻中,排便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可以将细菌、病毒及其所产生的毒素排出人体,减少对人体的损害,盲目止泻反而使病情更严重。但若患者出现了脱水症状,则可辅助使用止泻药。

3、滥用止痛药。有些人习惯用阿托品、颠茄片等解痉剂止痛。这种做法非常不安全,肠道炎症必有胃肠痉挛,通过自身蠕动的加快,有利于肠道致病物的排泄。若用止痛药,就会影响肠道蠕动,不利于治疗,且易掩盖真实的病情。

4、过早停药。几乎全部人,都是见泻就用药,泻止就停药。这样是不对的,尤其是对于感染性腹泻,很容易转变成慢性腹泻,给治疗带来困难。应在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2~3天。有条件者应做大便细菌培养,待转为阴性后方可停药。

所以,一旦出现腹泻,无论急慢性,都应到医院检查、分析病因。病因不同,治疗方法、用药也不同,一定不能在不明病因的情况下自行用药。

腹泻的正确处理方法

上文中讲到,腹泻时不应自行服药。那么,应该做哪些措施以缓解症状呢?

1、水分补给。大量的排便易造成机体严重缺水和电解质紊乱,此时必须补充大量的水分。但不能光喝水,含有氯化钠、氯化钾和葡萄糖、枸橼酸钠的补液盐才是理想的选择,因为它们能补充体内流失的葡萄糖、矿物质,并且调节钾、钠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平常在家时,可用糖盐水、胡萝卜汁等代替。

2、减轻肠道负担: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道完全休息。不需禁食者,宜给清淡流质饮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面汤等,以咸为主。禁用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饮食。症状缓解后可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面片。

3、补充维生素: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尤以维生素B族重要,可选番茄汁、黄豆等。

4、饮食禁忌:禁酒,忌肥肉、坚硬及含粗纤维多的蔬菜、生冷瓜果,忌油脂多的点心及冷饮等。

夏天细菌滋生快,剩菜剩饭、放久的瓜果都很容易引起腹泻,故特别要注意卫生。同时,要避免受凉、劳累,预防感冒和中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