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要重视 越拖越久成大病

作者:掌握健康      创建时间:20120824      来源:掌握健康

【编者导读】上周,小编向大家介绍了关于腹泻的医学常识,包括腹泻的定义、药物使用禁忌、以及发生腹泻时的正确处理方法。但也许会有人好奇:我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也不会乱用药,为什么还总是腹泻呢?其实,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腹泻,多由各种慢性疾病引起,要引起注意,最好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以免延误病情,失去治愈时机。

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

所谓“慢性腹泻”,就是指腹泻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主要表现有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后疼痛或消失,稀便与硬便交替出现。它是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全身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引起的原因有很多:

一、胃肠道疾病:

包括胃癌、萎缩性胃炎、克罗恩病(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菌痢、肠结核、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慢性阿米巴结肠炎、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Whipple病、结肠血吸虫病等。

二、肝、胆道、胰腺疾病:

慢性肝炎、长期阻塞性黄疸、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肝癌、胆管癌、胰腺癌、APUD瘤。

三、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风湿免疫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食物过敏、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腺垂体功能减退等。

因此,出现慢性腹泻时,要认真的就医,耐心的检查,不可掉以轻心,不能简单地对症治疗,这样容易延误病情,而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最普遍的、引起慢性腹泻的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和溃疡性结肠炎。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经检查排除会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认为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主要因素。

本病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精神、饮食等因素常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1、腹痛: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和排气后缓解。

2、腹泻:一般每日3~5次左右,严重时可有十余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粘液,但绝无脓血。部分患者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

3、其他症状也多有伴随,如腹胀感、排便不净感、失眠焦虑、头昏头痛等。

IBS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放松心态和饮食调理,如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牛奶、咖啡、酒精的摄取,同时对症处理,如改善胃肠动力、解除肠管痉挛、减少肠内产气等。

鉴于IBS 的病因复杂,往往又有心理因素混杂,故治疗中应与医生充分沟通,特别是不要责怪医生查不出什么病来,因为检查只是为了排除别的疾病,且该病本身因为是功能性疾病,检查通常没有异常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它和克罗恩病(Crohn病)同属于炎症性肠病,目前认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本病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多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

1、腹泻和粘液脓血便: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偶尔也会有便秘,这是由于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轻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重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本病并发症不多,但较严重,如爆发型或重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可并发中毒型巨结肠、肠穿孔、肠大出血,而广泛性结肠炎、病程长者,可发生直肠结肠癌变。

因此,不足要对该病进行长期的正确治疗,同时,对病程8~10年以上的广泛性或全结肠炎患者,和病程30~40年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患者,至少两年1次行监测性结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