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上期专题中,小编介绍了艾滋病意外暴露时应做的紧急处理。那么,我国艾滋病的现状如何?又有哪些临床症状呢?为了预防艾滋病,我们应该如何做?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深入地了解这个让全世界都惶恐的疾病——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所致。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研制出能够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只能控制。所以患者最终因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而导致死亡。
HIV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唾液、眼泪和乳汁等体液也有,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血制品、母婴等途径传播。另外,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等,如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也可受染。
截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预计在78万人,当年新发病毒感染者4.8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者达2.8万人。
就传播途径而言,在78万感染者和患者中,经异性传播占46.5%,经同性传播占17.4%,经注射吸毒传播占28.4%,经既往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占6.6%,经母婴传播占1.1%。
因而在我国,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所占比例继续增高,报告病例经性传播(包括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所占报告者比例已经从2006年的33.1%上升到2011年的76.3%。其中,同性传播比例则由2.5%增至13%。
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丧失,各种感染病和肿瘤乘虚而入,这是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人体感染HIV后,经过2~10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艾滋病。这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根据我国关于艾滋病的诊疗标准和指南,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感染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部分人无明显不适,部分人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盗汗、咽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等,持续1~3周后缓解。
2、无症状期:此期在急性感染期之后,患者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和常人一样,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体内携带HIV。此期持续一般6~8年,其时间长短和感染病毒的数量、病毒类型、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及卫生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3、艾滋病期:HIV感染后的最终阶段,此期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人体抵抗力急速下降,各种致命性感染机会(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真菌感染等)也就随之大大增加。这个阶段的HIV携带者才是真正的艾滋病患者。初期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而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最后死亡。
根据我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低流行状态,但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已经呈现高流行。既往感染HIV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病例增加。
可见,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另外,感染者的流动、大量人口流动和性病疫情上升等是造成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对于艾滋病的防范,要更加重视,包括以下方面:
1、日常生活,诸如握手、上公共厕所、用公共电话、游泳、淋浴、交谈、一起进餐等等,都不会感染HIV。除非是一些非常特殊、非常巧合的环境下,如握手或者拥抱时,正常人和HIV感染者的皮肤有破损,伤口接触,就会感染。另外,接吻时,双方的牙龈、舌头或口黏膜有血或组织液渗出,病毒就有可能通过破损的黏膜或舌头进入。
2、安全性行为,避免通过性生活感染HIV:最好只有一个固定的、相互忠诚的性伴侣;如果有多个性伴侣,那么每次都应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另外,性病患者比没有性病的人更容易感染HIV,因此得了性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不要延误。
3、注意血液安全,避免经血液感染HIV:不非法卖血贩血;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必须输血时,要求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不和其他人共用可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不吸毒。
4、避免母婴传播HIV:艾滋病感染者应避免怀孕及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