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你听说过环境激素吗?女孩子在涂指甲油的时候,可知道指甲油中含有一种叫做邻苯二甲酸酯的成分,它属于环境激素的一种,可能增加使用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当然这只是夸大了的说法,但是它若存在在食物、水源中,则完全有可能。目前在中国,随着几十年的工业发展,环境激素无处不在,令人无可逃遁。
所谓环境激素,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学合成内分泌干扰物质,因为其结构方式和天然激素相似,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代替或干扰原有激素作用,与激素受体结合,影响体内原本的激素水平,以及使身体产生对体内激素的过度作用;或直接刺激,或抑制内分泌系统,使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甚至有引发恶性肿瘤与生物绝种的危害。
环境激素是工业化的产物,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已经发现至少三百余种。
首推的是焚烧垃圾中排出的大量剧毒物质二噁英。它是迄今已知毒性最强的一类化合物,为氰化钠的100倍,砒霜的900倍,它们也是强致癌物,其致癌性比黄曲霉素高10倍,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它有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及内分泌毒性。
其次是含雌性激素的药品,比如避孕药剂、促家畜生长的同化激素;
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释放的化学物质,如农药中的杀虫剂、除草剂、清洁用品中的洗涤剂、美容化妆品中的护肤剂、护发素、染发剂、增白剂等,另外,还有塑料制品、食品添加剂、金属防腐膜、电器中的多氯联苯、汽车尾气、重金属等。
环境激素不仅影响人类生殖系统,与免疫系统也密切相关:
1、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精子运动能力低下、精子畸形率上升、男性不育症患者增加、以及导致睾丸癌、前列腺癌。现在我国平均每8对夫妇就有1对不育,西方国家约有20%的夫妇不能生育。若照此下去,人类繁衍后代的能力也越来越差。
2、女性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疾病风险的增加。
3、多胎:滥用促排卵药被认为是导致多胎的原因之一,然而,这样的多胞胎容易流产、早产而夭折,出生后脑瘫、智障的可能性也加大。
4、胎儿畸变:育龄妇女长时期受环境激素的污染,会使受孕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胎儿的五官、肢体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其中以农药、除草剂最危险。
5、儿童性早熟:性早熟现象与女性怀孕期间及儿童成长过程中,接触过量被污染的肉类、鱼类、蔬菜、化妆品等有关。美国密歇根州曾有数千名居民摄入了受到多溴联苯污染的食物,后来证实,这些食物与一些女孩初潮提前有关。
6、引起癌变:研究证明,即使是微量的环境激素进入人体,也会干扰内分泌系统,使人免疫系统失调,易致各种癌症。统计发现农药接触者的染色体畸变率高,农药喷洒季节染色体的畸变率比非喷洒季节高5倍。
7、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环境激素直接导致过敏、红斑狼疮、哮喘、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发病率上升。
环境激素几乎无处不在,这就意味着人类已经别无选择,唯有尽量减少向环境中释放环境激素,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身,减少危害:
1、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制品,苯乙烯是一种致癌物。经开水浸泡5分钟即可在汤中检出苯乙烯。
2、不用包装材料在微波炉中加热。包装材料中的环境激素双酚A会在高温中渗出,双酚A对男性前列腺癌具有极高的致病率,被孕妇吸收后,可影响胎儿发育。
3、别用塑料制品装烫食。在聚碳酸酯制奶瓶中,倒入温度越高的开水,双酚A溶出率越高。孕妇体内积累过量这类物质,可能导致早产及产下多动症、自闭症的孩子。
4、少用柔软塑料玩具。塑料玩具都含有聚氯乙烯,为使聚氯乙烯变软,一般会加柔软剂邻苯二甲酸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环境中微量的邻苯二甲酸酯会干扰动物和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
5、慎用人工激素类药物。
6、尽量少用杀虫剂、除草剂。
7、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慎用化妆品。
8、简化房屋装修。家具黏合剂中的甲醛可引起皮肤过敏,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并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苯存在于装修材料、油漆和有机溶剂中,多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和毒性,能引起头痛、过敏、肝脏受损。
9、多吃谷物和黄绿叶菜,有助于体内积累的环境毒物排出。
10、避免食用近海鱼。海水中含有各类化学物质,尤其是近海受到有害物质污染的概率更大。食用近海鱼后,受到环境激素污染的概率也会增大。
11.、降低食用动物油脂、动物内脏的频率。环境激素最易蓄积在脂肪和内脏中,此外,畸形的鱼、禽、蛋类也不要吃,他们有可能就是环境激素的产物。
12、吃符合时令的、能去皮的、农药残留量较少的蔬果。少吃反季节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