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脑血管疾病(CVD)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其中,脑卒中,即我们常说的“脑中风”,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CVD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并且存活者中有50%~70%患者遗留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秋冬季来临,脑血管疾病更易发作,所以大家要警惕了!
正常的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力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如果中断脑组织的血供,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后出现严重不可逆性损伤。
脑卒中可发生在大脑、小脑及脑干的左侧或右侧。根据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常分为:
1、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CVD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又称“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其病因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炎、房颤、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老年,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病情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日达到高峰,可有偏瘫等体征,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当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梗死时,可有意识障碍、生命危险。
2、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20%~30%。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等。好发在50~70岁之间,男性稍多于女性,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病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头痛较剧烈,血压显著增高,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局灶性体征,多有意识障碍(嗜睡、打哈欠等),重症者可有昏迷。
3、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约占10%。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是常见病因。以中青年发病居多,起病急,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大多不伴肢体运动障碍,重者可突发昏迷或死亡。
无论哪种类型的脑卒中,都是因为脑部血流发生改变而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的。现在社会节奏快,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易忽视身体上出现的某些不适感,往往错过了脑卒中的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掌握脑卒中发病先兆方面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脑血管病的预兆征象表现为各式各样,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
1、运动神经功能失灵:常见为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等。
2、头痛头晕:头痛与平日的性质不同,程度较剧烈。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3、感觉功能障碍: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人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4、精神意识异常:嗜睡,意识模糊,神志不清。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则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全身明显乏力,出虚汗、低热、心悸或胸闷不适、恶心呕吐等。少数人在发病前可以出现鼻出血、眼结膜出血,但应排除鼻部、眼部本身的病变。如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出血,常预示有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上述种种预兆都与血压波动、脑供血不足、血液成分改变有关。一般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兆以头痛头晕为多见。
脑血管病发生后,脑组织超过一定时间即发生坏死,通常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救治,调查表明,只有不到1%的患者(在中国可能不到万分之一)能够及时得到治疗。而最重要的是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所以,脑血管病重在预防。
首先要预防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的人脑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的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
另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将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可考虑用手术或非手术方法治疗血管病变。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注意控制胆固醇,坚持服用降血脂药物。
心脏疾病是引起脑卒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会导致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纤维性颤动的病人会突然中风,也与此有关。所以要积极治疗心脏的疾病,并请教你的医生是否可用一些抗凝治疗,如阿斯匹林等,这样可以降低中风的危险性。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酒、戒烟、减肥,培养从容的性格,适量运动,低脂饮食,这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如果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如一次性黑朦、肢体麻木、头痛、耳鸣、面部感觉异常、言语困难等,就是高度危险信号,这类患者最终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较正常人高5~8倍,应该及时去找神经内科医生,作系统的检查及积极治疗,以避免脑卒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