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可致盲,眼胀头疼要警惕

作者:掌握健康      创建时间:20121015      来源:掌握健康

【编者导读】青光眼是一种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导致失明的常见疑难眼病。特征就是眼内压间断或持续性升高的水平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而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失明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在急性发作期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作为目前全球第2位致盲眼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视觉健康,那么哪些人容易得青光眼?青光眼有哪些症状?得了青光眼该怎么办?小编将为你详细阐述。

哪些人容易得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有一定遗传倾向,在患者的直系亲属中,10%~15%的个体可能发生青光眼。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眼压是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内壁的压力,正常人眼压在10~21mmHg,双眼差异不应>5mmHg,24小时眼压波动范围不应>8mmHg。眼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房水(眼内透明液体)循环。大多数青光眼眼压升高的原因为房水外流的阻力增高,或因房水引流系统异常(开角型青光眼),或是周边虹膜堵塞了房水引流系统(闭角型青光眼)。

眼压升高是诱发青光眼、引起视神经、视野损害的重要因素,当然也不是唯一因素,其他如种族、年龄、近视眼及家族史、外伤史,以及任何可引起视神经供血不足的情况,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也都可能是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故好发青光眼的人群包括:

1、具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

2、具有高度近视眼,并且在短时间内频繁换眼镜的人;

3、不到40岁即戴老花镜的人;

4、眼睛有过外伤或有过其他眼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的人;

5、具有高眼压的人;

6、长期滴用含激素眼药水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或因其他疾病长期全身应用激素的人;

7、糖尿病患者。

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青光眼根据前房角形态、病因机制、以及发病年龄可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又可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我国以闭角型居多。不过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开角型也有增多的趋势。

一、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女性更常见,患者常有远视、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情绪激动、暗室停留时间过长、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胆碱药物,均可诱发本病。另外长时间阅读、疲劳和疼痛也是本病的常见诱因。

典型的急性发作有几个不同的临床阶段(分期):

1、临床前期:当一眼急性发作确诊后,另一眼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可以诊断为临床前期。

2、先兆期:表现为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发作多出现在傍晚时分,突感雾视、虹视,可能有患侧额部疼痛,或伴同侧鼻根部酸胀。短暂休息后自行缓解或消失。

3、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减退,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4、间歇期:小发作后自行缓解。

5、慢性期:急性大发作或反复小发作后,房角广泛粘连,眼压中度升高,并有相应视野缺损。

6、绝对期:高眼压持续过久,眼组织特别是视神经已遭严重破坏,视力已降至无光感且无法挽救的晚期病例,偶尔可因眼压过高或角膜变性而剧烈疼痛。

由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往往只在眼科检查时被发现,故此处不做详述。

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隐匿,除少数病人在眼压升高时出现雾视、眼胀外,多数病人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常常直到晚期视功能遭受严重损害时才发觉。眼压早期表现为不稳定性,有时可在正常范围,测量24小时眼压较易发现眼压高峰和较大的波动值。视功能可有改变,特别是视野缺损。

青光眼的治疗和预防

对易患青光眼的高危人群,需提高警惕,每年做一次专科检查,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阻止或者延缓病程的进展,最大限度地保存视力。

原发性青光眼绝大部分是双眼发病,如果一只眼已经发病,对另一只眼应尽早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进行相应处理,预防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若出现青光眼的症状、有青光眼家族史,不论年龄大小,都应尽早到条件较好的专科进行眼部检查,眼科医师会判断出你是否患有青光眼,这样就可以尽早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病情的进展。

一旦被确诊为青光眼,则要积极治疗,包括药物、激光手术和常规手术治疗等。由于青光眼患者是致盲的高危人群,因此需要终生定期随访,一定不可大意。

青光眼治疗的目的是保存视功能。治疗方法包括:

1、降低眼压:目前对青光眼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或药物,将眼压控制在不引起视神经损害进一步发展的水平,即所谓目标眼压。目标眼压值因人因眼而异,视神经损害程度越重,其残余神经纤维对眼压的耐受性越差,因此其目标眼压值也相对较低。

2、视神经保护性治疗:由于眼压不是青光眼发病的唯一危险因素,部分病人在眼压得到控制后,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仍进行性发展,因此全面的青光眼治疗应包括视神经保护。目前的视神经保护性治疗包括改善视神经血液供应和控制节细胞调亡。

另外,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生活、饮食起居规律,平时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用眼,不要在强光下阅读,暗室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光线必须充足柔和,不要过度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