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近年来荨麻疹高发,十年间患者人数翻了好几番。据杭州市三医院统计,近几日日均门诊量约3500人,其中10%的人诊断结果是荨麻疹,而这些患者中有大约1/3找不到过敏原,有相当部分会转化成慢性荨麻疹,多年不愈。荨麻疹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但危害大,所以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预防习惯,及时进行必要的诊断和治疗。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常见病因如下:
1、食物:主要包括动物性蛋白(如鱼虾、蟹贝、肉类、牛奶、蛋类等)、植物(如草莓、可可、蕃茄、葱蒜等)以及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等),这些物质中有的可作为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有的则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药物:许多药物可通过引起机体超敏反应而导致本病(常见的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而有些药物则为组胺释放物(如阿司匹林、阿托品等)。
3、感染: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感冒、肝炎等)、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等)、真菌感染(包括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蛲虫、丝虫等),均可引起荨麻疹。
4、物理因素:各种物理性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均可引起某些患者发病。
5、动物及植物因素:如动物皮毛、昆虫毒素、蛇毒、荨麻及花粉等。
6、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可通过乙酰胆碱释放而致病。
7、内脏和全身性疾病: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均可称为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因。
8、其他:吸入物(如屋尘、气雾剂、易挥发的化学物品)、妊娠或月经周期均可引发此病。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根据病程,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
1、急性荨麻疹: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并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似橘皮。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逐渐减轻至消失,但新皮损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胃肠道粘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2、慢性荨麻疹: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者为慢性。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偶可急性发作。
3、特殊类型荨麻疹:
(1)皮肤划痕症: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
(2)寒冷性荨麻疹: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或斑块状水肿,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胸闷、心悸、晕厥甚至休克等。
(3)胆碱能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主要出现在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后。数分钟出现圆形丘疹性风团,常散发于躯干上部和上肢,自觉巨痒、麻刺感或烧灼感。
(4)日光性荨麻疹:日光照射后数分钟内,暴露部位出现荨麻疹,1小时内消失,较少见。
(5)压力性荨麻疹:站立、步行、穿紧身衣及长期坐在硬物体上可诱发本病,手足、躯干、臀部、口唇及面部最常见。
荨麻疹的治疗过程漫长,且发病时患者非常痛苦。因此荨麻疹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基本的预防知识:
1、首先找到致敏原,对可疑致敏原应尽可能避免。如花粉、动物皮屑、羽毛、灰尘、蓖麻粉等,禁用或禁食某些对机体过敏的药物或食物等。除此到正规医院做一下过敏源检测,明确自己会对哪些东西过敏,再做针对性的避免。
2、如荨麻疹发作,应卧床休息,宜食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鱼、虾等水产品;同时应多饮水,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畅;床单被褥要清洁,室内保持安静。
3、发病时,尽量不要抓挠患部,且不要用热毛巾来敷,这样做虽然获得暂时性的舒缓,但局部的温度提高,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组织胺(过敏原),反而会恶化。
4、抗组织胺药是治疗各种荨麻疹的重要药物,可以控制大多数病人症状。但使用抗组织胺药物后易出现嗜睡、眩晕,甚至轻度幻视等,服药期间应避免高空作业、驾车外出等。对老年病及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可采取睡前服药法,以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