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抗旱战打起来

作者:掌握健康      创建时间:20121112      来源:掌握健康

【编者导读】深秋的天气逐渐变冷,空气干燥。此时人们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感觉口、鼻、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更有的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状,大都认为这是“秋燥”症,但对于一些表现更明显的人,就要警惕或许不是“秋燥”,而是患了“干燥综合征”,需要及时就医确诊。

欲哭无泪的干燥综合征

人们常用“以泪洗面”来形容一个人在悲痛时哭泣的情景。可是你知道吗?有一种病会让人在最悲痛时也“欲哭无泪”,这种病在医学上称为“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在我国也不罕见,它在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29%~0.77%,几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相当。

它多发于30~50岁的女性,病因尚不清楚,主要认为是一种带有遗传背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主要侵犯人体的外分泌腺,尤其是泪腺和唾液腺,临床表现最主要的特点是口、眼干燥:

1、眼睛:患者常感眼睛干涩、有异物(沙子)感、灼热、反复眼红、眼痒、畏光,造成视力下降;眼泪减少,严重者哭时无泪,眼睑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

2、口腔: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患者可自觉口干、口渴、味觉异常和咀嚼困难,严重者讲话时口腔发黏,需频频饮水,吃馒头、面包、饼干时更需喝汤或饮水。约50%患者可出现多个龋齿,表现为多个牙齿逐渐变黑,小片脱落,最终整个齿冠脱落,仅留下残根,医学上称为“猖獗性龋齿”。

3、除眼和口干燥之外,人体其他有外分泌腺的器官如鼻、硬腭、下呼吸道、气管、消化道、阴道等也可受累,出现相应症状。如皮肤干燥、全身性或肛门生殖器部位的瘙痒、毛发干燥、阴道干涩等。70%病人可有关节疼痛,少数可出现关节炎。此外,本病还可有肾损害,并常与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同时存在,或成为其合并症。

及时诊治可控制病情

由于干燥综合征可同时累及多个器官,受累脏器的部位和程度也不同,故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加上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缺乏口眼干燥的自觉症状,因此,对干燥综合征的正确诊断主要靠患者和医生的认识和警惕性。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比较顽固的慢性疾病,目前对它的治疗主要是预防因长期口干、眼干造成的局部损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器官受损。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长期看书、看电视、用电脑。口干者可口服柠檬汁等以解渴。停止吸烟和避免使用阿托品等减少唾液分泌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餐后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在医生的指导下,还可用人造泪液、必嗽平(溴苄环己胺)、小剂量的激素等来治疗。

另外,患者应注意精神调节,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和急躁大怒,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否则对病情没有好处。

本病预后较好,经治疗后可得到控制,有内脏损害者也可控制病情,但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及时找医生诊治。延误诊治会使病情恶化,产生严重后果。

如何应对普通“秋燥”

中医认为, “秋燥”分为凉燥和温燥两种类型:

凉燥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

而温燥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

不管如何,引起秋燥的原因在于一个“燥”字,燥者干也,因此预防秋燥最重要的就是要补充水分,但又并非单纯多喝水那么简单,要做到以下几点:

1、补充水分,保持湿润

多喝水以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苹果、葡萄、银耳、莲子、藕、甘蔗等,同时还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如镁、叶酸、维生素B族、脂肪酸和色氨酸等。

2、注意保暖,起居有节

早晚温差变化大,应及时增减衣服,随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怕冷的人应该随身带着薄外套,在办公室也该备有防寒的衣服。另外应该依照自然界在秋季“阴增阳消”的规律,早睡早起。

3、稳定情绪,加强锻炼

保持愉快的心情病体才不容易侵入。平常应该多到外面走动,不要总是宅在家里或只在家与办公室之间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早晚温差较大,因而老人不适宜到室外运动,可多在室内活动。

4、皮肤补水保湿

秋季干燥的皮肤需要补水保湿,最好的方法就是晨起、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使余水渗入皮肤,再进行保湿护理。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至4次,以睡前为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