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繁忙的都市生活,也许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及家人的将来打拼,但是殊不知身体才是一切的根本,当你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也许疾病开始在身体里蔓延。此时,适当体检,早发现、早治疗疾病,就可以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不要等走到生命的尽头,那时已经晚矣。
生活中有很多疾病最初的表现,都是一些亚健康状况,而亚健康状况就能在体检中发现。身体结构随着年龄的变化会存在着许多差异性。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体检项目应该有所侧重。
0-1岁儿童:身长、体重、营养状况评价、身体检查以及一些心智上的检查是必备的,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还特别容易出现一些佝偻病之类的疾病,从母体中刚出来也容易感染到一些母婴传播的疾病,所以还应做血常规、微量元素(钙铁锌镁铜)、骨碱性磷酸酶检查。
1-3岁儿童:由于孩子的活动范围变大、活动增多,又是一个对外界接触和学习的时期。所以在之前基础上,要增加血铅、膳食营养计算、眼保健检查和耳鼻喉保健检查。
4-6岁儿童:容易有龋齿出现,要增加口腔保健检查。
7-12岁儿童:此时的孩子进一步成长,许多性早熟、肥胖、矮小的患儿开始出现,同时学业负担加重。所以要增加微量血肝功能、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散瞳验光以及对性早熟、肥胖儿、矮小、学习困难的针对性检查。
12-20岁青少年:此时身体发育趋向稳定,每年应固定检查身高、体重、肺活量、血压、视力、沙眼、口腔、心脏、肺、脊柱、平足、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等。
20-30岁年轻人:流动范围大,得传染病的机会多,肝炎、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上消化道、甲状腺等疾病高发,所以这个年龄段主要查血常规、血生化、乙肝五项、胸部X光、颈部B超、胸腹部B超等。
30-40岁青年人:有些慢性病这时已经开始萌芽了,而且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病的发病率在这部分人中出现较高。所以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对应疾病的体检项目。
40-50岁中年人:身心已逐渐出现轻度失调,此时检查的重点是:脂肪肝、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还有白领中常见的颈椎病。在体检常规项目外,还应重视血脂、血糖、心电图、腹部B超、颈椎的检查,男士需查前列腺,女士需查卵巢、子宫、乳腺。
50-60岁以上老年人:一般都有一些慢性病,不管病情控制得怎么样,仍应定期对疾病进行复诊和检查。比如糖尿病病人要认真观察是否有合并症发生;乙肝病人应每半年检查一次肝脏B超;胃病病人每年作一次胃镜检查。
不少检查中心推出一系列高档检查套餐,项目有的多达百项以上,极尽所有的高端仪器做检查,多普勒、彩色超声波、超薄细胞检测、肿瘤项目检查,有人甚至不惜花上万元做一次PET-CT进行全身检查。然而,医师指出,检查并非越贵越好,如高科技影像检查也不见得高明,仍有其局限性。例如,检查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传统超音波的准确度要比核磁共振高。而且由于目前的检查方法癌症的阳性率并不高,是不是需要每次都做癌筛检都值得考虑。
其实,一般3000多元的检查会做得非常全面,包括了CT、胃镜、肠镜、心肌酶谱、多普勒、心脑电图等项目。一般人没必要追求昂贵的影像检查。毋庸讳言,核磁共振等影像检查的准确度比较高,但它们更适用有病灶的病人。
另外,有的项目也没必要年年都检。如胸透,一年最多检一两次,CT也不需要每年都检,检得多反而射线“吃”多对身体不利。
体检应该把注意力着重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项目上,不要随意放弃常规项目,常规项目恰恰可以反映身体基本监场状况。如老年人容易得心血管疾病,应着重检查血脂、血糖、血压、骨密度等项目,现代都市女性乳癌的发病率增高,检查时应着重检查乳腺、妇科等。
很多人体检后,都能拿到一份详细的体检报告,上面包含着所有项目详细的检查检验结果。此时,基本能发现,有些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外,也可能会发现各种影像学检查探到了异常的组织表现,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生病了,导致没必要的恐慌。其实,整份体检报告中最重要的,还是医生的建议。
当体检报告上的数据超出或低于正常值的范围时,医生通常还要看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分析,如体检中的常用项目甲胎蛋白(AFP)是一个肝癌的检查项目,甲胎蛋白存在于胎儿中,成人后逐渐消失,故成人的指标值就在0~20之间,如果明显增高则极可能是肝癌,但有50%的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也有增高,而妊娠妇女AFP增高,则是生理现象。再如当血生化中的肝炎指标,ALT及AST,明显升高时常提示有肝损伤,但在正常状态下,它们也是有变化的,如剧烈活动、体育锻炼、月经期时,转氨酶也可暂时升高,所以不用一看到转氨酶升高就恐慌,就认为一定是肝炎或乙肝。
另外如影像学的检查,也是一样,比如,很多人的报告中也会有“甲状腺结节”、“伴有钙化”的字样描述。事实上,甲状腺结节内有钙化是很常见的现象,分布在结节外周的粗大钙化通常都是良性钙化,而结节中央部的钙化或弥漫分布的微小钙化就需要警惕了。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基本上能给出明确建议。绝大多数的甲状腺结节可以终身携带。一般来说,小于1.5cm时,一年查一次,大于1.5cm时,需半年复查一次。当然,你还是得以医生的建议为准。
所以,当你查看自己的体检报告时,不要过分紧张。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一个手段,体检后一定要按医生给出的指导意见去做,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不正常的指标在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后,进行复查、检测,这样才真正达到了体检目的。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检验检查的临床意义,可以进入本软件的“化验单解读”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