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哮喘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大家熟知且非常喜爱的著名歌星邓丽君就是被哮喘夺去了生命。治疗不及时、不规范,哮喘可能致命,而规范化治疗,如今的治疗手段可使接近80%的哮喘患者疾病得到非常好的控制,工作生活几乎不受疾病的影响。今天是第15个“世界哮喘日”,今年世界哮喘日主题是“哮喘是能够控制的”。
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统计,全球每20人中就有1人患有哮喘,而我国哮喘患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长,发病情况尤其不容乐观。
1990年我国儿科哮喘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大陆0-14岁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为0.11-2.03%,平均0.91%;时隔10年后2000年再次进行同样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城市儿童哮喘“二年患病率”(近两年有哮喘发作的比例)为0.5-3.34%,全国平均为1.54%;2006年由上海疾控中心组织的对上海市学龄期少年儿童哮喘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为5.92%。
全球多国参加的国际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研究(ISAAC)对13-14岁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情况为:香港哮喘患病率为10.1%,内地平均为2.0%。在一年内,有33%哮喘患者看过急诊,16%曾住院,25%(20%)仍有缺勤(缺课),42%从未做过肺功能监测,哮喘控制情况不能令人满意。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哮喘发作的时候,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哮喘被认为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是指与哮喘发生发展有关的各种因素,可分为两类,即机体本身的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参与了哮喘的发生、发展。
机体本身的因素是支气管哮喘的内因,也称为宿主因素,常指患者具有高致敏性体质,这种易发哮喘的体质具有遗传性,患者常具有支气管哮喘的家族史。
最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在国内开展普查,研究6-70岁人群患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原因、诊疗状况及二者关联性,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在一个气道内的疾病,它们常伴随发生:20%-38%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伴发哮喘,80%哮喘患者曾有过敏性鼻炎。由此可见,过敏性鼻炎是发展为哮喘的高危因素。
环境因素为支气管哮喘的外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刺激性气体、居住环境、职业因素、气候、药物、运动、食物及添加剂、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都可能是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得重要原因。
过敏原是诱发哮喘的一组重要病因,可分为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每个患者可能诱发哮喘的过敏原都不相同。吸入性过敏原主要来自于生活环境中的含有变应原的微粒物质,如尘螨、真菌、蟑螂、花粉等,其中包含的蛋白质和多糖是诱发过敏反应主要成分。吸入性过敏原是引起儿童呼吸道致敏和哮喘发作的主要途径。特殊的食物也是重要的过敏原,常见的包括牛奶、鸡蛋、花生、鱼虾等。
对于哮喘的治疗,现在医学界的共识是哮喘尚不可根治,但早期发现早期接受规范化治疗,95%以上的哮喘患者可以长期控制且获得临床治愈。但目前对哮喘的治疗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很多患者只对哮喘的症状进行治疗,而不是针对其根本病因。患者对吸入性激素怀着莫须有的恐惧心理,擅自停药,不顺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相信所谓的“秘方、偏方”等,因此,规范化治疗的宣传普及工作亟待加强。
哮喘患者除了必须坚持正确服药以外,更应该在生活细节上对自身进行管理,从而减少疾病发作:
1、室内安排:
室内清洁简单,通风换气,阳光照射,经常晒被褥,换洗床单,被褥需温暖适中,卧床宜有靠背支撑,以便因哮喘不能平卧时应用,不在家里养狗、猫、花、鸟等,对化妆品、煤气过敏者尽可能不用。
2、合理饮食:
调味宜清淡,尽量避免冷食、冷饮,饮食宜少量多餐,不宜过饱,发作期尽量不吃辛辣及鱼腥海味等食品,特别是对已知引发哮喘的食物禁止食用。
3、精神因素:
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除顾虑,给予精神安慰,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适度运动:
可选择平缓的运动,比如游泳、慢跑、快走、骑自行车、健身操,每次半个小时即可,不需要特别剧烈。
5、学会监测:
监测包括复核症状和多次测量肺功能。肺功能检查指标可以反映哮喘患者的病情,一种每天可在家里使用的简易肺功能检查仪器(峰速仪)十分适合哮喘患者用于自我监测病情,也可以定期到医院做肺功能检查。
若患者2~3个月无哮喘症状,肺功能指标达到了正常水平,此时应该在医生帮助下调整原有的治疗方案,减少药物剂量,即降级治疗。反之,症状加重,肺功能指标下降,就要升级治疗。
6、多发季节,注意预防。
7、避免感冒和感染:
感冒和感染也可引发哮喘。因此,每年给中到重度哮喘病人注射流感疫苗。注意锻炼增强体质,尽量减少感冒。
哮喘并不可怕,关键是对它要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不要轻信医疗广告的夸大其词,否则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可能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