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当今社会,电子产品的更新日新月异,很多家长都热衷于给孩子们购买电子产品。但是前不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建议: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电子视频产品,0到6岁儿童使用电子视频产品每次不宜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得超过一小时。《规范》还从儿童用眼习惯、眼科检查方面做出了建议。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爱眼,必须从娃娃抓起。
《规范》首次建议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电子视频产品。专家介绍,由于电子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多,各医院接诊的幼儿视力损伤病例也在逐年增加。
中南医院眼科教授蔡小军介绍,因过多接触电子产品而导致视力损伤的幼儿有低龄化趋势。他曾经接诊过一位8岁的小学生,近视高达700度,同样是电子产品的小粉丝。
2011年起,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每年都会给杭州江干区、西湖区等50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视力普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孩子视力异常率10%,小学一二年级20%,小学高年级异常率高的班级已经达到65%,初中生高达70%-80%。
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儿童眼病中心侯立杰医生说,门诊里,经常看到一些家长用iPad或手机给孩子们打发时间,许多是“在家玩、车上玩、出去吃饭大人聊天时也在一边玩”,通常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长时间近距离盯着电子视频产品的屏幕,尤其是用屏幕较小的手机,容易使视力发育不完善的儿童视疲劳。孩子眼球长时间不间断地追随注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肌性视疲劳”。由于目标色彩大小不同,眼球也要快速不断地调整,易引起“调节性视疲劳”,导致近视的出现,久而久之会成为真性近视。同时,电子视频的吸引力让儿童眨眼次数减少,从而引发泪膜功能障碍,造成双眼干燥,形成视力问题。此外,电子视频带有闪烁频率容易引发视网膜的光损伤。
同时,专家也不提倡儿童多看电视,家长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应予以控制,每天最多不要超过2小时,2岁之前最好不要看电视。
《规范》还首次提出,应对0~6岁儿童进行眼外观检查,对4岁及以上儿童增加视力检查。
0-7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一个关键期。从出生起,每半年应做一次视力检查。从医学角度来说,绝大多数近视的发生都是由眼球的长度过长、角膜曲率过大造成的,如果能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动态地掌握孩子眼球长度、角膜曲率变化的趋势,就能更早发现近视的“苗头”,及早进行干预和预防。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要将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混淆,假性近视是真性近视的早期阶段,经过专业医生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儿童眼病中心侯立杰医生指出:“近几年市面上一直有很多治疗近视的家用仪器,作为一个眼科医生我是坚决反对的,如果是真性近视,这些设备不可能起作用,如果是假性近视,假若是非正规生产的,反而有害眼睛。”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视力出现问题,最好尽早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诊断治疗,如果是假性近视,不要急着配镜。如果孩子经医生专业检查后确诊为真性近视,且出现看远时不能看清目标,或出现眯眼,歪头视物,才建议配镜。
1、光线适中
在孩子玩电子产品时,家长要注意房间的光线,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提供一个良好的玩耍场所。如若孩子处在过光线不好的环境中,或者在颠簸的车上时,则要尽量避免使孩子接触电子产品。
2、控制时间
家长需要控制孩子玩耍时间,每次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不要让孩子玩到眼睛发红、揉眼、犯困等疲劳的程度。玩耍过后要带孩子到视野开阔的地方,让眼睛得到很好的休息,同时可以让孩子玩一些球类游戏,让眼睛可以进行各个方向的运动。
3、补充营养
充足的营养可以缓解孩子的视觉疲劳,保护孩子眼睛。维生素A是维护正常视力的最重要营养素,家长们要经常为孩子补充。维生素A也叫“抗干眼病维生素”,重要的生理之一是维护上皮细胞健全和稳定细胞膜,当机体缺乏维生素A时,可以影响结膜和角膜功能,而出现干燥、泪腺分泌减少、软化甚至穿孔,尤其是婴幼儿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且是维生素A缺乏的主要人群,需要常规预防性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A的最好来源是动物肝脏、奶类和蛋类,以及富含胡萝卜素的红黄色和深绿色蔬菜和水果。
此外,为孩子搭配维生素AD制剂来补充维生素A是更为简便的方法。目前市面上的维生素AD制剂鱼龙混杂,家长们要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才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