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胃癌的发病率在众多恶性肿瘤发病率是名列前茅的,由于胃癌早期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一般不会发觉。即使有轻微的症状反应,如胃痛、胃酸、胃胀等,多数只会当作普通的胃病加以处理。一旦有明显症状时,病变可能已经属于晚期了。而饮食不科学、不规律是引发胃癌最主要的原因。
专家认为胃癌的发生与爱吃腌制食品、咸鱼等有一定关系。因为腌制食品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在人体内极易形成致癌物,这也是我国沿海地区、以及日本人胃癌高发的重要原因。此外,常食油炸食品、饮食不规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也是胃癌的诱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其广泛存在于人的唾液、牙菌斑中,人是唯一传染源,人—人间传播是唯一传播途径。幽门螺杆菌通过口—口、胃—口传播已被医学界认可,粪—口传播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传播。
幽门螺杆菌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公众卫生健康的大问题。据介绍,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95%至100%;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检出率为85%至95%;胃溃疡患者中检出率为70%至80%;胃癌患者中检出率约为80%。
不过,公众也不用过分担心。发现自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最好去医院,到底该怎么治疗,应该由医生来决定。有些人没有什么症状,可能就不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初始治疗不规范,有可能会出现细菌耐药。细菌一旦耐药以后,即使找到有经验的医生,治疗起来也比较难。
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总的趋势是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0岁~69岁。但近年来中青年的胃癌发病率增加迅速,有数据显示,近5年来,19岁至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为什么年轻人也会患上胃癌呢?专家分析称,可能与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以及饮食不规律且饮食不健康,如不按时吃饭、喜欢吃烧烤、麻辣烫、喜欢喝冷饮等,这些都是导致胃癌发病的原因。其次是嗜烟酗酒,因为酒会刺激胃黏膜,损伤胃黏膜组织,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而烟雾中含有二苯并卡唑等多种致癌或促癌物质。
除了饮食不规律外,压力大精神紧张也是年轻人罹患胃癌的一大诱因。精神压力大会加剧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
除此外,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也是中青年罹患胃癌的诱因之一。
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年轻人被检查出患上胃癌,通常已经是中晚期了。因为年轻人患胃癌症状不典型,平时也没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很多年轻人感觉胃部不舒服等消化不良现象,会下意识地认为是“胃炎”,随便买点治胃病的药吃,对于胃癌警惕性不高,没有及时到医院检查。因此他提醒年轻人,如果感觉胃部不适,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及早排除胃癌的可能性。
根据近年日本学者的报告,早期胃癌病人占手术切除胃癌病人的50%,其5年生存率可达70%。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病人所占比例仍比较低,文献报道为4%~10%。
专家建议,要想控制甚至减少胃癌发病率,关键是需要在高危地区及高危人群中开展筛查,而自然人群的普查有资料表明,间隔期为1.5年至2年的大规模筛查有助于检测早期胃癌。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心窝隐痛、食后饱胀感,以及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经常呕吐隔夜宿食和不含胆汁的胃液,大便呈黑色柏油样等症状应及早就医,不可延误。而那些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及恶性贫血、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定期做胃镜检查。
同时进行大便潜血检查、血液学化验、胃癌相关标志物检查、气钡双对比造影和/或CT检查能够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最终由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最终诊断。但目前胃镜检查并对病变部位进行病理学检查仍是早期胃癌诊断的金标准。
由于胃镜检查比较痛苦而且费用也不低,许多人不愿做胃镜,因此早期胃癌检出率很低,大多数的胃癌发现时,已是中晚期。
据了解,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现在已经有无痛胃镜。一般的无痛胃镜相对于传统胃镜而言,是指在胃镜检查前,先由专业医生对患者实施麻醉,这样可以减少检查时间,也减轻患者的痛苦。因为无痛胃镜检查时患者处于无感觉状态,故需要有人陪同,其他基本没有明显不适。检查后不能独自驾车。检查前最好到医院就诊一次,看是否需要行胃镜检查,能不能行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