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骤寒,心脑血管病进入高发期

作者:掌握健康      创建时间:20130926      来源:掌握健康

【编者导读】最近听在急救中心工作的护士朋友说随着入秋之后,气候渐寒,每天都能收到几个心脑血管发病的患者,而且日渐增多。医生提醒,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市民要特别注意。

温差大致心脑血管病频发

心脑血管病是由于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导致大脑、心脏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出血所得的疾病。血液和血管的病变是现代心脑血管发病的主要因素,而秋冬季节气候的变化更加促进了发病。

首先,血管收缩变细。秋冬季节,气温偏低,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由于血脂长期沉积,血管内壁形成许多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变得更细,心、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且心脑缺血缺氧加速了血栓的形成,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其次,血液粘度升高。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呼吸会消耗大量水分,以至于血液粘度过高,引起血液流通不畅,血管堵塞,还会因血容量不足造成缺血性脑中风。

最后,温差大。秋冬季节昼夜、室内外温差较大,尤其是冬季,温差若在15℃以上,血管就会剧烈收缩,使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斑块随血液流到狭窄的地方就容易堵塞血管。

温馨提示:眼下中老年人应该做好心脑病发作的预防工作:预防各种感染、感冒;劳逸结合,避免中强度体力活动;情绪稳定,以免过于激动引起心脏负担;控制食盐摄入,每日限制在5克以内;遵医嘱用药,勿滥用药物等。另外秋冬的清晨尤其寒冷,室内外温差大,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脑血管病人不宜在秋冬季节过早进行晨练,要注意保暖。

教你识别心脑血管病发作先兆

脑血管病发作起来很迅速,短时间内症状可达到高峰,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有多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体力活动少等,有上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即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士。如果能够快速识别心脑血管意外表现,及时抢救治疗或许能够避免病情加重。

心血管疾病突发表现:胸闷、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心慌气短、上腹痛、恶心、呕吐、晕厥、嗳气等。

脑血管疾病突发表现:意识障碍、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偏瘫、偏盲、感觉障碍、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失语、视物模糊等。

这些突发症状在家庭中比较明显发现,这时家属需小心警惕,立即去医院或拨打急救电话。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等待专业急救医护人员来治疗。

此外在家中有些病人可以适当做一些处理:如果是高血压病人发病立刻服用降压药;如果是心脏病病人发病,解开颈、胸、腰部比较紧的衣服,注意保暖,禁饮禁食,不要摇晃病人或用冰水泼病人以试图弄醒他;如果病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有呕吐,甚至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要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晕厥病人让其平躺在通风地方,抬高下肢,饮用糖开水或者用力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位置)。

心脑血管病者宜饭前午睡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有很多,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尤其重要,秋季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一定不能少,否则疾病突发会带来严重后果。

适当的锻炼可以预防脑血管疾病,老年人最需要有劳有逸,而午睡正是心脑血管借以小憩的驿站。瑞典学者对午睡和不午睡的人群进行过调查,有午睡习惯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比无午睡习惯者减少30%,原因是午睡给心血管以暂时的休息。又有以色列学者报告,午睡时人体血压会像夜间睡眠时那样出现一个低谷,使心脑血管借机休整。

但是,心脑血管病人午睡也孕育着某些危险。据德国学者研究,有三种人午睡危险,分别是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的人、血压很低的人、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尤其因脑血管问题而经常头晕)的人。因为饭后午睡,皮下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饱餐后血液涌向消化器官消化食物,皮肤、消化道纷纷与大脑争血,此时便有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对此,有科学家建议可改在午饭前小睡30分钟。这样既能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又可使大脑得到休息,迅速消除疲劳。有报道说,这30分钟小睡的保健作用,超过饭后午睡2小时的效果。

除此之外,心脑血管病人午睡时还要注意宜采取头高脚低侧卧睡姿,这可减轻对心脏的压力,并可防止打鼾;切勿坐着或伏案打盹,以免引起脑部缺血;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睡前忌服降压药,因为入睡后的血压会比睡前下降约20%,服降压药会使心、脑、肾等供血不足,促使血小板等凝血物质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性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