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近日天气骤变,有些地区气温一下子降了十多度,有的人恨不得把冬天的羽绒服穿上,而有的人还在坚持着夏天的短裙,守着“秋冻”原则。“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的养生保健谚语。为什么要“秋冻”?怎样正确“秋冻”?你知道吗?
秋季,天气逐渐变凉,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虽降至10℃~20℃,但一般还是“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人体的抗寒能力就随之下降,会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粘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防病抗病。
所谓的“秋冻”指的是在人体可承受范围内,适当的“冻”会刺激机体增强抵抗力,从而使得机体免受感冒等疾病困扰,但“秋冻”并非“挨冻”。要看“天时”条件。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冻一冻”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还一味地追求“秋冻”,而不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反而会引发感冒和某些呼吸道疾病。所以一般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该结束秋冻了。
秋冻”不仅要未寒不忙添衣,还可以做些户外耐寒锻炼,如散步与慢跑,节奏和缓,运动量适中,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避免大汗淋漓,否则寒气会通过排汗扩张的表皮毛孔进入人体。
年轻人常年坚持洗冷水浴或游泳,可增强身体御寒能力。老年人可登高望远,改善心肺功能,能有效地预防疾病。
冷水洗脸也是“秋冻”的好办法。冷水的刺激既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又可改善皮肤组织的营养结构,消除或减轻面部皱纹。还能锻炼人的耐寒能力,对预防感冒、鼻炎等疾病效果良好。
适当“秋冻”能增强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但并非人人都可以“冻一冻”,一些身患旧疾的人们在秋季里还是需要及时添衣保暖,避免因冷加重疾病。
1、心脑血管病人
寒冷时人体会把体表血液输送到身体内部,以保存能量。此时血管紧张,血压增高,心跳加快,心脏负重加重,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脏加重缺血、缺氧,严重的甚至会有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变。脑血管患者受寒时会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使脑部负荷加重,易引发脑出血或脑梗塞。寒冷还会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而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2、哮喘、支气管炎等肺病病人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气道防御功能较差,抵抗力弱,易被病菌病毒入侵引起感冒、扁桃腺炎或肺炎,气管、支气管受寒冷刺激会发生痉挛,加重原有咳嗽、喘息等症状。哮喘病人对季节气温、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
3、胃肠病人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人体受寒冷刺激后,会导致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如患有胃溃疡、慢性胃炎的人会老胃病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4、风湿病患者
有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者,平时关节就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如果不当秋冻,会加重病症,导致关节疼痛难忍。
专家提醒:“轻易气短、爱喘大气、手脚冰凉、脾胃不好总腹泻”的气虚、阳虚体质,自我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的体质虚弱人群,抵抗能力较弱的人群,特别是老人和孩子,遇冷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也不适合“秋冻”。
“秋冻”不但对不同的人群有选择性,对人体的不同部位也要区别对待。无论多么健康的体质,如果这些部位冻着了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反而招致疾病。
颈部: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背部: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肩部受凉时间久了抵抗力下降,易被“风寒湿邪”侵袭,导致肩周炎。背部受凉会损伤延后背巡行的督脉的阳气,对呼吸系统不好的人易诱发咳嗽、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患。
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脐部受寒,影响肠道功能会导致寒性腹泻。
关节:深秋是关节炎的始发期,此时很多人的关节怕冷、怕风甚至出现刺痛。应注意保暖,若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脚部: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脚部受冻会反射性地引起相关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双脚受冻身不暖”,脚部受冻身体抵抗力易下降。
另外秋季头部也不宜受凉,尤其不宜晨起洗头,否则易受风寒。所以在“秋冻”锻炼抗寒能力时,不要忘了这些部位的保暖。